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现代汉语“V上”结构意义考察

发布时间:2021-03-24 18:08
  本文在考察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V上”结构进行了考察分析。文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一、现代汉语“V上”结构中“上”的意义的共时分析。考察北大语料库、《动词用法词典》和《趋向补语通释》中的众多语料,可以发现其中的“上”有如下七类意义:(1)表趋向;(2)表V的实现,强调结果是受事出现(于某处);(3)表V的实现,强调结果是受事或施事转变为某种状态;(4)表成功实现理想中的结果/希望实现好的结果;(5)表达到一个极限的度量;(6)表语气;(7)表进入某种状态(起始并持续)。本文对这些不同意义类型都从小的意义分类、语法结构的形式、动词的语义(特征)、“上”能否省略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二、“V上”结构中“上”意义演变的认知分析。本文考察了先秦至明清的47部古代典籍中的“V上”结构,得出了如下结论:“V上”结构中“上”的各意义发展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秦汉时期是其萌芽时期,魏晋——五代十国是其初步发展时期,宋元时期是其快速发展时期,明代是其意义基本定型时期,清代是其意义逐步完善时期。本文对每一个时期出现的语料进行了意义的分类与解释。最后对“V上”结构中“上”的各意义的发展演变...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V 上”结构中“V 上”及“上”性质的考察
    2. “V 上”结构语法意义的考察
    3. “V 上”结构语法形式的考察
    4. “V 上”结构语法化的考察
    5. “V 上”结构的认知考察
    6. 其他方面的研究
第一章 “V 上”结构中“上”的意义
    一、“上”表趋向
        (一) 垂直方向上由低处移向高处
        (二) 水平方向上趋近眼前的处所
    二、“上”表实现1
        (一) V 实现,受事出现于某具体处所
        (二) V 实现,受事出现于某抽象范围
        (三) V 实现,受事出现
    三、“上”表实现2
        (一) V 实现,施受“开放”变“闭合”
        (二) V 实现,受事“松散”变“集中”
        (三) V 实现,受事“残缺”变“完整”
        (四) V 实现,施事“分离”变“聚合”
        (五) 其他类的状态的转变
    四、“上”表实现3
        (一) 实现了理想的结果
        (二) 实现了较好的结果
        (三) 希望成功实现理想中的结果
        (四) 否定句中理想的结果未实现
    五、“上”表程度
        (一) 达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二) 达到一个极大的数量/极长的时间
        (三) 达到一个极小的数量/极短的时间
        (四) 达到某一限度/程度
    六、“上”表语气
        (一) 随意的语气
        (二) 平定的语气
    七、“上”表时态
        (一) 重新已中断的动作
        (二) 开始一崭新的动作
第二章 “V 上”结构中“上”意义演变的认知分析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一) “上”表趋向
        (二) “上”表实现1
        (三) “上”表尊敬
    三、魏晋——五代十国
        (一) “上”表趋向
        (二) “上”表实现1
        (三) “上”表实现2
        (四) “上”表尊敬
    四、宋元时期
        (一) “上”表趋向
        (二) “上”表实现1
        (三) “上”表实现2
        (四) “上”表尊敬
        (五) “上”表实现3
        (六) “上”表限度
    五、明代
        (一) “上”表趋向
        (二) “上”表实现1
        (三) “上”表实现2
        (四) “上”表实现3
        (五) “上”表尊敬
        (六) “上”表限度
        (七) “上”表程度
        (八) “上”表状态
        (九) “上”表语气
    六、清代
        (一) “上”表趋向
        (二) “上”表实现1
        (三) “上”表实现2
        (四) “上”表实现3
        (五) “上”表尊敬
        (六) “上”表程度
        (七) “上”表语气
        (八) “上”表时态
    七、“上”意义演变的认知分析
第三章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V 上”结构
    一、庆阳方言中的“V 上”结构
    二、蒙阴方言中的“V 上”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庆阳方言中的助词“上”[J]. 张倩.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0(S1)
[2]古代汉语“V+上”格式的演变[J]. 赵亚丽,赵立军.  长春大学学报. 2010(05)
[3]句尾“来”体貌用法的演变[J]. 陈前瑞,王继红.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04)
[4]“V上”结构的语义分析[J]. 常海星.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5]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J]. 萧佩宜.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9(01)
[6]趋向义“上”和继续义“上”的对比分析[J]. 蒋华.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7]从对外汉语教学谈“动+上/下”结构的若干问题[J]. 缑瑞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8]试论“着”的语法化过程[J]. 陈宝勤.  语文研究. 2006(01)
[9]认知模式的差异对“上”“下”二词使用的影响[J]. 刘俊莉.  湖北社会科学. 2006(01)
[10]“来着”的发展与主观化[J]. 陈前瑞.  中国语文. 2005(04)

硕士论文
[1]“X+上/下”与“上/下+X”的考察研究[D]. 邓成忠.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动后“上”的语法化过程和“V上”结构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 潘海峰.上海师范大学 2005
[3]论“V上/下”[D]. 曾小红.广西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098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98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5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