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方言语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6 06:27
开原方言属东北官话通溪小片,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移民历史使开原方言具有研究意义。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描写法整理、记录开原音系,并从方言接触视角,运用比较法将开原方言与周边官话进行对比,得出如下结论:从古入声字来看,开原已无入声,清入字散归四声较分明,这与胶辽官话古清入字今归上声较多、冀鲁官话古清入字今归阳平较多和追求“伪入声”短促声调的使用心理有关。从文白异读字来看,开原方言韵母文白异读呈系统性,主要分布于宕曾摄开口一三等韵、江梗摄开口二等韵和通摄合口三等韵;开原白读层音主要受河北冀鲁官话影响,从总体发展态势来看,属于文白异读发展的“第三层次”——文读音与文读层音占优势,一些白读音逐渐被取代。在连读变调方面,分析两字组前字“阴平变阳平”这一非常规连读变调形式,将变调成因分为三类:古音遗留造成的变调、清入字读音不稳定引发的变调、韵律调节的变调,并梳理了周边方言点阴平调与阳平调的调型与调值情况,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剖析阴平特殊变调成因;此外,开原一些“阴平+X”两字组因韵律调节变调为“阳平+轻声”,与部分动词重叠XX式“上声+上声”变调结果一致,呈现“升调[35]—降[3]”模式。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1.选题缘起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东北官话研究概况
2.辽宁方言研究概况
3.开原方言研究概况
(三)理论依据
1.语言接触理论
2.叠置式音变理论
3.韵律相关理论
(四)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2.描写法
3.比较法
4.统计分析法
(五)开原地理概况、人口文化及历史沿革
(六)调查语料、地点及方言发音人信息
一、开原方言音系特征
(一)声母系统
(二)韵母系统
(三)声调系统
(四)小结
二、开原方言古入声字语音演变研究
(一)开原方言入声调演变
1.清入字的声调舒化情况
2.浊入字的声调舒化情况
(二)开原方言清入字归入四声成因分析
1.方言接触对开原方言清入字声调演变的影响
2.开原方言清入字声调演变的其他原因分析
(三)开原方言入声韵的演变
(四)开原方言的入声异读字
1.异读字分类
2.异读字产生原因
(五)小结
三、开原方言文白异读研究
(一)开原方言的文白异读分析
1.韵母文白异读类型
2.韵母文白异读系统
3.文白异读的历史层次
(二)开原方言文白异读来源
1.北京话文白异读来源
2.开原方言文白异读与冀鲁官话
(三)开原方言文白异读的发展与现状
(四)小结
四、开原方言连读变调研究
(一)常规两字组连读变调——前字变调
(二)非常规两字组连读变调
1.阴平前字变为阳平模式
2.阴平前字变阳平,后字变轻声模式
(三)某些副词的连读变调
(四)开原方言连读变调类型总结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事件与东北方言的形成及其层次问题[J]. 邹德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6)
[2]北京话清入字的二次归派[J]. 孙景涛. 中国语文. 2018(05)
[3]汉语方言文白异读现象的再认识[J]. 张玉来. 语文研究. 2017(03)
[4]《广韵》异读字产生的原因再探索[J]. 张大勇.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2)
[5]成都话的连读变调与韵律结构[J]. 秦祖宣. 汉语学报. 2015(02)
[6]东北官话与西南官话比较研究初探[J]. 杨春宇,欧阳国亮.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4(06)
[7]赤峰方言和东北方言语音的对比分析[J]. 董振邦,谢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8]重音理论及汉语重音现象[J]. 端木三. 当代语言学. 2014(03)
[9]试论北京话文白异读音类分布特点及成因[J]. 林颂育. 中国方言学报. 2013(00)
[10]文白异读的形成模式与北京话的文白异读[J]. 李蓝.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9)
硕士论文
[1]辽阳方言语音研究[D]. 范凡.辽宁师范大学 2018
[2]绥中方言语音研究[D]. 王龙.辽宁师范大学 2015
[3]辽西方音的共时考察和历时分析[D]. 陈晓姣.渤海大学 2014
[4]南皮方言声调调查研究[D]. 白园园.河北大学 2014
[5]法库方言语音研究[D]. 李楠.辽宁师范大学 2014
[6]哈尔滨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中的方音特色[D]. 叶琳.南开大学 2013
[7]辽宁方言知庄章组声母研究[D]. 王艳慧.辽宁师范大学 2013
[8]明清时期开原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 张伟品.东北师范大学 2012
[9]辽宁通溪片语音研究[D]. 孟祥宇.辽宁师范大学 2012
[10]影疑微喻母在北方方言区的读音研究[D]. 曹庆改.河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20949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1.选题缘起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东北官话研究概况
2.辽宁方言研究概况
3.开原方言研究概况
(三)理论依据
1.语言接触理论
2.叠置式音变理论
3.韵律相关理论
(四)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2.描写法
3.比较法
4.统计分析法
(五)开原地理概况、人口文化及历史沿革
(六)调查语料、地点及方言发音人信息
一、开原方言音系特征
(一)声母系统
(二)韵母系统
(三)声调系统
(四)小结
二、开原方言古入声字语音演变研究
(一)开原方言入声调演变
1.清入字的声调舒化情况
2.浊入字的声调舒化情况
(二)开原方言清入字归入四声成因分析
1.方言接触对开原方言清入字声调演变的影响
2.开原方言清入字声调演变的其他原因分析
(三)开原方言入声韵的演变
(四)开原方言的入声异读字
1.异读字分类
2.异读字产生原因
(五)小结
三、开原方言文白异读研究
(一)开原方言的文白异读分析
1.韵母文白异读类型
2.韵母文白异读系统
3.文白异读的历史层次
(二)开原方言文白异读来源
1.北京话文白异读来源
2.开原方言文白异读与冀鲁官话
(三)开原方言文白异读的发展与现状
(四)小结
四、开原方言连读变调研究
(一)常规两字组连读变调——前字变调
(二)非常规两字组连读变调
1.阴平前字变为阳平模式
2.阴平前字变阳平,后字变轻声模式
(三)某些副词的连读变调
(四)开原方言连读变调类型总结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事件与东北方言的形成及其层次问题[J]. 邹德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6)
[2]北京话清入字的二次归派[J]. 孙景涛. 中国语文. 2018(05)
[3]汉语方言文白异读现象的再认识[J]. 张玉来. 语文研究. 2017(03)
[4]《广韵》异读字产生的原因再探索[J]. 张大勇.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2)
[5]成都话的连读变调与韵律结构[J]. 秦祖宣. 汉语学报. 2015(02)
[6]东北官话与西南官话比较研究初探[J]. 杨春宇,欧阳国亮.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4(06)
[7]赤峰方言和东北方言语音的对比分析[J]. 董振邦,谢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8]重音理论及汉语重音现象[J]. 端木三. 当代语言学. 2014(03)
[9]试论北京话文白异读音类分布特点及成因[J]. 林颂育. 中国方言学报. 2013(00)
[10]文白异读的形成模式与北京话的文白异读[J]. 李蓝.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9)
硕士论文
[1]辽阳方言语音研究[D]. 范凡.辽宁师范大学 2018
[2]绥中方言语音研究[D]. 王龙.辽宁师范大学 2015
[3]辽西方音的共时考察和历时分析[D]. 陈晓姣.渤海大学 2014
[4]南皮方言声调调查研究[D]. 白园园.河北大学 2014
[5]法库方言语音研究[D]. 李楠.辽宁师范大学 2014
[6]哈尔滨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中的方音特色[D]. 叶琳.南开大学 2013
[7]辽宁方言知庄章组声母研究[D]. 王艳慧.辽宁师范大学 2013
[8]明清时期开原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 张伟品.东北师范大学 2012
[9]辽宁通溪片语音研究[D]. 孟祥宇.辽宁师范大学 2012
[10]影疑微喻母在北方方言区的读音研究[D]. 曹庆改.河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20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120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