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口语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6 10:21
汉语口语是汉民族使用非正式的讲话风格说出来的口语,带有即时的、原生的特性。口语是语言的源泉,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生气、发展最快的部分,汉语口语博大精深,在汉民族的土壤上生成了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美。口语寓于可感的声音之中,语音诉诸于听觉引起人的精神性反应,这是口语美产生的源泉所在。目前国内外都存在着对汉语口语的误读,在原生口语的基础上对口语之美进行解读,可以改变以洪堡特等为代表的理论家对汉语口语之美的误读。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口语美学无人研究,在国内对汉语口语美学的探究也是一片空白。在中国走向世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日益重要的今天,这个选题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本论文从口语美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口语美产生的生理机制和物理情态,并在东方“天人感应”和西方“异质同构”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口语美学的理论架构。论文绪论中对与口语美学研究相关的理论背景进行了综述,并阐明了汉语口语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现实意义。国外研究理论大致有四类:分别涉及听觉在审美中的重要性,语言蕴含着审美因素,语言的起源是充满诗兴的以及语言具有美学功能。国内研究成果包括语言形式美即语言的音乐美,语音与人体和谐共振产生美,...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汉语口语美学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语言美学理论成果
二、国内口语美学研究成果
三、国内外对汉语口语之美的误读
第二节 汉语口语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汉语口语美学的界定
二、汉语口语美学的研究对象
三、汉语口语美学的研究任务
第三节 汉语口语美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一、汉语口语美学的研究方法
二、汉语口语美学的研究角度
三、汉语口语美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汉语口语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语言的口语属性与美感的形成
一、汉语口语美的本质
二、语言的有声属性是口语美存在的基本条件
三、口语的美感源自语音诉诸于听觉引起的精神性反应
第二节 汉语口语区别于书面语的特点
一、汉语口语存在的一维性
二、汉语口语组织的原生态性
三、汉语口语应用的情境性
四、汉语口语流传的套路性
五、汉语口语语音的有声性
第三节 汉语口语区别于其它语系的特征
一、汉语口语的音节特征
三、汉语口语的元音特征
四、汉语口语的会意特征
第四节 原生口语美学与次生口语美学
一、汉语原生口语之美——自然话语中蕴含的美学因素
二、汉语次生口语之美——有文本的口语表现出的美学因素
三、汉语原生口语与次生口语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汉语口语美的生成
第一节 口语美产生的感官生理效应
一、口语的美感经验来源于人的感官听觉刺激
二、口语能真切抓住生命的瞬间体验
三、言语活动的美感动程解析
第二节 口语审美感受产生的生理机制
一、口语美感效应的生理机制
二、听觉感受的最佳状态
三、美感效应的生理变化研究成果
第三节 建立在异质同构基础上的汉语口语美学
一、口语的美就是其呈现于直觉时的特征
二、天人感应:口语美与人体节律的应和关系
三、格式塔心理学之异质同构基础上的口语美学的建构
第三章 汉语口语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口语的美学特征
一、口语的美属于附庸美
二、口语的美具有符号直觉性
三、口语语音美的内在性
四、口语词汇美的具象性
第二节 汉语口语的美学特征
一、汉语口语的音韵美
二、汉语口语的会意美
三、汉语口语的科学美
第三节 汉语口语审美活动探析
一、口语审美活动的原美感生物特性
二、汉语口语的审美感知与审美激发
三、汉语口语的审美能力
四、原生口语审美体验的构成
第四章 汉语口语的审美范畴
第一节 汉语口语微观静态的语音美:韵
一、“韵”范畴的由来及汉语口语的音韵优势
二、汉语口语“声少韵多”构成富于美感的乐音音节
三、汉语口语音节界限清晰形成富于美感的乐音节奏
四、汉语口语中四声如歌谱写富于美感的乐音旋律
五、汉语口语中多连绵词搭建富于审美表现力的结构形式
六、汉语口语中多叠音映衬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
七、汉语口语易押韵组成跌宕起伏的音乐美
八、汉语拟声词妙传天籁带来绘声绘影的美感效应
第二节 汉语口语宏观动态的动感美:势
一、“势”范畴的本源意义和美学表现
二、汉语口语合于生命节律的语音音势配置带来愉悦感
三、汉语口语语流音变带来流动之美
四、汉语口语语调调配之美
五、汉语口语中的音步之美
第三节 汉语口语的韵外之致:味
一、“味”范畴的美学阐述
二、汉语口语“味”范畴的种类
三、味之不尽:汉语口语的复义性之美
四、虚实相生:汉语口语的模糊性之美
第四节 汉语口语的反常合道:趣
一、“趣”范畴的美学阐述
二、汉语口语中“趣”范畴的种类
三、汉语口语的变异性之美:异趣
四、汉语口语的偏离性之美:情趣
五、社会流行语的创新之美:谐趣
第五章 汉民族审美观念与汉语口语美的生成
第一节 汉民族思维模式下汉语口语美的特质
一、汉民族整体性和直觉性思维与口语重意合的弹性之美
二、汉民族主客体一致性思维与口语表达的多样化之美
三、汉民族中和思想与口语表达的婉转谦和之美
四、汉民族崇尚均衡和谐的审美意识与口语的对称美
五、汉民族口语语体缺环带来外来语的生动表达
六、汉民族审美观念与汉语口语语句的审美选择
第二节 高语境带来的汉语口语重意合语态
一、汉语口语属于高语境文化传播中的口语
三、汉语口语高语境交际中的隐性含义
第三节 汉语口语方言的审美特征
一、汉语方言中的声韵美
二、汉语方言中的文言美
三、汉语方言中的形象美
四、汉语方言中的人性美
第四节 汉民族审美喜好熔铸乐音美的多样化形式
一、汉民族叫卖语言的乐音美
二、汉民族曲艺形式中的乐音美
第六章 汉语口语美学特点对艺术形式的影响
第一节 汉语口语美学特点与口语艺术传承的关系
一、汉语声调特点成为汉民族重“讲”轻“唱”的口语渊源
二、口头文学创作风格的美学启示
第二节 口语传承造就汉民族三叠式叙事结构的美学渊源
一、“三”在汉民族文化中的美学意义
二、中国古代“三叠式”叙事模式的口语渊源
三、三叠式叙事结构重复原则的表达效果和艺术价值
第三节 口语美学对书面语言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一、口语声响音律的排列增强书面语的节奏美
二、口语富于表音色彩的词语组合增强书面语的声韵美
三、口语句式对书面语言音乐性的增强
四、当代口语写作对口语美的误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东济阳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J]. 李静.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09)
[2]自贡方言重叠式研究[J]. 郑佐丽.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2010(09)
[3]济宁方言特殊的重叠构形与量范畴研究[J]. 冀芳. 语文学刊. 2010(17)
[4]闽北石陂方言形容词重叠式[J]. 李岚.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5]浅谈东北方言中的“哎呀妈呀”[J]. 马薇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07)
[6]奇异的第二感觉——听觉分析(2)[J]. 申顾礼. 音响技术. 2010(05)
[7]苏轼是否通音律与苏词是否合律可歌略辨[J]. 沈文凡,张德恒. 北方论丛. 2010(04)
[8]汉语用敬称表达对称方式探析[J]. 周艳丽. 襄樊学院学报. 2010(07)
[9]试论汉语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建构[J]. 张杰. 社会科学战线. 2010(07)
[10]方言对山东民歌旋律的影响[J]. 李海鸥. 广播歌选. 2010(06)
博士论文
[1]书法美学意象研究[D]. 谢建军.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叙事民歌口头叙事研究[D]. 斯琴托雅.内蒙古大学 2007
[3]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D]. 曹晖.中国人民大学 2007
[4]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D]. 李镜儿.复旦大学 2006
[5]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 赵之昂.山东师范大学 2005
[6]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 苏东晓.复旦大学 2005
[7]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D]. 富世平.四川大学 2005
[8]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 胡建次.上海师范大学 2004
[9]彝族口传史诗的语言学诗学研究[D]. 鲜益.四川大学 2004
[10]普通话自然话语的韵律模式[D]. 王茂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现代诗歌语言语音研究[D]. 周辉.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替代语言的符号美学语言学研究[D]. 周雨.黑龙江大学 2008
[3]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异质同构论’研究[D]. 徐钰愉.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试论汉语口语的特点[D]. 王丽.天津师范大学 2007
[5]基于形式重复的汉语幽默语言研究[D]. 桑紫宏.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论语音偏离[D]. 丁玉艳.曲阜师范大学 2007
[7]汉语熟语的文化观照和文化理据[D]. 王岩.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成语的结构和语音特征[D]. 安丽卿.兰州大学 2006
[9]口述史及其在流行音乐研究中的应用[D]. 金英娜.上海音乐学院 2006
[10]老庄哲学中的“言不尽意”及其审美内涵[D]. 孙莹.辽宁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71753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汉语口语美学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语言美学理论成果
二、国内口语美学研究成果
三、国内外对汉语口语之美的误读
第二节 汉语口语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汉语口语美学的界定
二、汉语口语美学的研究对象
三、汉语口语美学的研究任务
第三节 汉语口语美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一、汉语口语美学的研究方法
二、汉语口语美学的研究角度
三、汉语口语美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汉语口语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语言的口语属性与美感的形成
一、汉语口语美的本质
二、语言的有声属性是口语美存在的基本条件
三、口语的美感源自语音诉诸于听觉引起的精神性反应
第二节 汉语口语区别于书面语的特点
一、汉语口语存在的一维性
二、汉语口语组织的原生态性
三、汉语口语应用的情境性
四、汉语口语流传的套路性
五、汉语口语语音的有声性
第三节 汉语口语区别于其它语系的特征
一、汉语口语的音节特征
三、汉语口语的元音特征
四、汉语口语的会意特征
第四节 原生口语美学与次生口语美学
一、汉语原生口语之美——自然话语中蕴含的美学因素
二、汉语次生口语之美——有文本的口语表现出的美学因素
三、汉语原生口语与次生口语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汉语口语美的生成
第一节 口语美产生的感官生理效应
一、口语的美感经验来源于人的感官听觉刺激
二、口语能真切抓住生命的瞬间体验
三、言语活动的美感动程解析
第二节 口语审美感受产生的生理机制
一、口语美感效应的生理机制
二、听觉感受的最佳状态
三、美感效应的生理变化研究成果
第三节 建立在异质同构基础上的汉语口语美学
一、口语的美就是其呈现于直觉时的特征
二、天人感应:口语美与人体节律的应和关系
三、格式塔心理学之异质同构基础上的口语美学的建构
第三章 汉语口语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口语的美学特征
一、口语的美属于附庸美
二、口语的美具有符号直觉性
三、口语语音美的内在性
四、口语词汇美的具象性
第二节 汉语口语的美学特征
一、汉语口语的音韵美
二、汉语口语的会意美
三、汉语口语的科学美
第三节 汉语口语审美活动探析
一、口语审美活动的原美感生物特性
二、汉语口语的审美感知与审美激发
三、汉语口语的审美能力
四、原生口语审美体验的构成
第四章 汉语口语的审美范畴
第一节 汉语口语微观静态的语音美:韵
一、“韵”范畴的由来及汉语口语的音韵优势
二、汉语口语“声少韵多”构成富于美感的乐音音节
三、汉语口语音节界限清晰形成富于美感的乐音节奏
四、汉语口语中四声如歌谱写富于美感的乐音旋律
五、汉语口语中多连绵词搭建富于审美表现力的结构形式
六、汉语口语中多叠音映衬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
七、汉语口语易押韵组成跌宕起伏的音乐美
八、汉语拟声词妙传天籁带来绘声绘影的美感效应
第二节 汉语口语宏观动态的动感美:势
一、“势”范畴的本源意义和美学表现
二、汉语口语合于生命节律的语音音势配置带来愉悦感
三、汉语口语语流音变带来流动之美
四、汉语口语语调调配之美
五、汉语口语中的音步之美
第三节 汉语口语的韵外之致:味
一、“味”范畴的美学阐述
二、汉语口语“味”范畴的种类
三、味之不尽:汉语口语的复义性之美
四、虚实相生:汉语口语的模糊性之美
第四节 汉语口语的反常合道:趣
一、“趣”范畴的美学阐述
二、汉语口语中“趣”范畴的种类
三、汉语口语的变异性之美:异趣
四、汉语口语的偏离性之美:情趣
五、社会流行语的创新之美:谐趣
第五章 汉民族审美观念与汉语口语美的生成
第一节 汉民族思维模式下汉语口语美的特质
一、汉民族整体性和直觉性思维与口语重意合的弹性之美
二、汉民族主客体一致性思维与口语表达的多样化之美
三、汉民族中和思想与口语表达的婉转谦和之美
四、汉民族崇尚均衡和谐的审美意识与口语的对称美
五、汉民族口语语体缺环带来外来语的生动表达
六、汉民族审美观念与汉语口语语句的审美选择
第二节 高语境带来的汉语口语重意合语态
一、汉语口语属于高语境文化传播中的口语
三、汉语口语高语境交际中的隐性含义
第三节 汉语口语方言的审美特征
一、汉语方言中的声韵美
二、汉语方言中的文言美
三、汉语方言中的形象美
四、汉语方言中的人性美
第四节 汉民族审美喜好熔铸乐音美的多样化形式
一、汉民族叫卖语言的乐音美
二、汉民族曲艺形式中的乐音美
第六章 汉语口语美学特点对艺术形式的影响
第一节 汉语口语美学特点与口语艺术传承的关系
一、汉语声调特点成为汉民族重“讲”轻“唱”的口语渊源
二、口头文学创作风格的美学启示
第二节 口语传承造就汉民族三叠式叙事结构的美学渊源
一、“三”在汉民族文化中的美学意义
二、中国古代“三叠式”叙事模式的口语渊源
三、三叠式叙事结构重复原则的表达效果和艺术价值
第三节 口语美学对书面语言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一、口语声响音律的排列增强书面语的节奏美
二、口语富于表音色彩的词语组合增强书面语的声韵美
三、口语句式对书面语言音乐性的增强
四、当代口语写作对口语美的误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东济阳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J]. 李静.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09)
[2]自贡方言重叠式研究[J]. 郑佐丽.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2010(09)
[3]济宁方言特殊的重叠构形与量范畴研究[J]. 冀芳. 语文学刊. 2010(17)
[4]闽北石陂方言形容词重叠式[J]. 李岚.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5]浅谈东北方言中的“哎呀妈呀”[J]. 马薇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07)
[6]奇异的第二感觉——听觉分析(2)[J]. 申顾礼. 音响技术. 2010(05)
[7]苏轼是否通音律与苏词是否合律可歌略辨[J]. 沈文凡,张德恒. 北方论丛. 2010(04)
[8]汉语用敬称表达对称方式探析[J]. 周艳丽. 襄樊学院学报. 2010(07)
[9]试论汉语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建构[J]. 张杰. 社会科学战线. 2010(07)
[10]方言对山东民歌旋律的影响[J]. 李海鸥. 广播歌选. 2010(06)
博士论文
[1]书法美学意象研究[D]. 谢建军.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叙事民歌口头叙事研究[D]. 斯琴托雅.内蒙古大学 2007
[3]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D]. 曹晖.中国人民大学 2007
[4]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D]. 李镜儿.复旦大学 2006
[5]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 赵之昂.山东师范大学 2005
[6]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 苏东晓.复旦大学 2005
[7]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D]. 富世平.四川大学 2005
[8]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 胡建次.上海师范大学 2004
[9]彝族口传史诗的语言学诗学研究[D]. 鲜益.四川大学 2004
[10]普通话自然话语的韵律模式[D]. 王茂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现代诗歌语言语音研究[D]. 周辉.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替代语言的符号美学语言学研究[D]. 周雨.黑龙江大学 2008
[3]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异质同构论’研究[D]. 徐钰愉.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试论汉语口语的特点[D]. 王丽.天津师范大学 2007
[5]基于形式重复的汉语幽默语言研究[D]. 桑紫宏.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论语音偏离[D]. 丁玉艳.曲阜师范大学 2007
[7]汉语熟语的文化观照和文化理据[D]. 王岩.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成语的结构和语音特征[D]. 安丽卿.兰州大学 2006
[9]口述史及其在流行音乐研究中的应用[D]. 金英娜.上海音乐学院 2006
[10]老庄哲学中的“言不尽意”及其审美内涵[D]. 孙莹.辽宁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71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17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