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混生杂合的普遍与差异 ——《红字》译本中宗教文化的翻译

发布时间:2021-05-12 17:03
  本文借鉴文化理论中关注翻译外部社会文化因素的思想和后殖民理论中的“杂合”观念,采取描述性而非价值判断的历时对比研究手法,从三个层面细致分析杂合的具体表现,分析《红字》不同时代三个译本中宗教文化是如何翻译的,旨在探讨不同历史语境对宗教文化翻译杂合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宏观方面,梳理了原文和译文所处宗教文化圈的异同。通过研究发现,原文处于比较单一的基督教文化,而译文处于比较复杂的宗教文化圈,其组成部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原文与译文之间有相同,更有相异。确切地说,两者之间虽有重合,但相异之处更多。其次为了考察时间因素对这部小说中宗教文化的翻译是否产生影响,本文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分别为1934年的张梦麟译本,1954年的侍桁译本和1990年的胡允桓译本。前两个译本为同类研究所不曾涉及过的。宗教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文化体系,只作整体综合性的评述难以清晰展示它在翻译中的真实情况,因此本文尝试将宗教文化分为三个层面:表层、中层、深层,由此可以更深入地剖析这部小说中的宗教文化在翻译时出现的误读、变异、信息失落或增添等问题。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是要通过对比评价三译本...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动机与意义
    三. 选题的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红字》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现状
    第一节 《红字》在中国的泽介历史
    第二节 《红字》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原文与译文所处的宗教文化圈
    第一节 原文所处的宗教文化圈
    第二节 泽文所处的宗教文化圈
        一.中国本土的道教
        二.中国化的佛教
        三.影响中国的基督教
        四.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
        五.中国民间宗教信仰
第三章 三个中译本中宗教文化的翻译
    第一节 表层宗教文化的翻译
        一.宗教器物、工具等的翻译
        二.宗教场所的翻译
    第二节 中层宗教文化的翻译
        一.宗教行为的翻译
        二.宗教制度的翻泽
    第三节 深层宗教文化的翻译
        一.神灵观念的翻译
        二.灵魂观念的翻译
        三.其他观念的翻译
第四章 宗教文化翻译中的"杂合"探因
    第一节 杂合的普遍性
    第二节 杂合的差异性
        一.原文因素
        二.译者因素
            1. 译者的选择
            2. 译者的经验视阈
        三.读者因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教主义与假面剧——谈霍桑创作前期的宗教思想[J]. 尚晓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2)
[2]霍米·巴巴和他的后殖民批评理论[J]. 王宁.  南方文坛. 2002(06)



本文编号:3183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183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9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