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用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6 08:30
汉语文字学的本体研究可以区分为三个平面,即字样学、字构学、字用学。“用字研究”就是字用学的研究,字用学主要涉及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问题。文章选取《左传》作为用字研究的语料来源,通过整理分析,得到通假字362组,古今字157组,异体字38组,其特点如下:(1)《左传》通假字的整体特点在362组通假字当中,从字形角度分析:有字形联系的221组,无字形联系的141组;从语义角度分析:其中同源通用字109组,同音假借字253组;从语音角度分析:其中语音相同的178组,语音相近的184组。(2)《左传》古今字的整体特点在157组古今字当中,从字形角度分析:有字形联系的138组,无字形联系的19组;从语义角度分析:其中同源字67组;从语音角度分析:语音相同的共有108组,语音相近的共有47组,其中逸出“音同、音近”原则的非规则性的古今字共有2组。(3)《左传》异体字的整体特点通过对《左传》38组异体字的分析,文章得出:由于造字方法上的原因造成的异体字数量最多,约占68%。再者,异体字在形体上的联系比较多样。
【文章来源】: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左传》简介及版本依据
1.2 用字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1.2.1 通假字研究现状
1.2.2 古今字研究现状
1.2.3 异体字研究现状
1.2.4 用字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关于通假字与古今字处理方法的说明
2 《左传》通假字研究
2.1 《左传》通假字的定义
2.2 《左传》通假字的分类描写
2.3 《左传》通假字的声、韵、调分析
2.4 《左传》同源通用字语义关系分析
2.5 《左传》通假字的字形分析
3 《左传》古今字研究
3.1 《左传》古今字的定义
3.2 《左传》古今字的语音分析
3.3 《左传》古今字的语义关系分析
3.4 《左传》古今字的字形分析
4 《左传》异体字研究
4.1 《左传》异体字的定义
4.2 《左传》异体字的字形
5 《左传》用字的整体特点及研究价值
5.1 《左传》用字的整体特点
5.2 《左传》用字研究的价值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古今字[J]. 饶增阳,张献.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
[2]古今字再论[J]. 刘新春. 语言研究. 2003(04)
[3]从古今字看汉字形体演变与本义的推求[J]. 祝鸿熹,芮东莉.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5)
[4]古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辨[J]. 周蓬华.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2002(03)
[5]对汉字古今字的再界定[J]. 康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6]重审通假字与古今字[J]. 蒋书红.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1(10)
[7]再说古今字[J]. 张劲秋.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
[8]古今字,古今文字的金桥——论古今字的几个问题[J]. 张秀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5)
[9]从古今字看汉字的特点和规范[J]. 张劲秋. 语言文字应用. 1999(03)
[10]略说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J]. 何忠信.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4)
博士论文
[1]《汉书》通假研究[D]. 冯靓芸.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十经文字通正书》通假字声母研究[D]. 李琦.首都师范大学 2009
[2]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D]. 何玉兰.暨南大学 2007
[3]段注古今字研究[D]. 张铭.新疆师范大学 2006
[4]试论通假字[D]. 康晓玲.山西大学 2005
[5]广雅疏证中《文选》通假字研究[D]. 彭慧.郑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89352
【文章来源】: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左传》简介及版本依据
1.2 用字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1.2.1 通假字研究现状
1.2.2 古今字研究现状
1.2.3 异体字研究现状
1.2.4 用字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关于通假字与古今字处理方法的说明
2 《左传》通假字研究
2.1 《左传》通假字的定义
2.2 《左传》通假字的分类描写
2.3 《左传》通假字的声、韵、调分析
2.4 《左传》同源通用字语义关系分析
2.5 《左传》通假字的字形分析
3 《左传》古今字研究
3.1 《左传》古今字的定义
3.2 《左传》古今字的语音分析
3.3 《左传》古今字的语义关系分析
3.4 《左传》古今字的字形分析
4 《左传》异体字研究
4.1 《左传》异体字的定义
4.2 《左传》异体字的字形
5 《左传》用字的整体特点及研究价值
5.1 《左传》用字的整体特点
5.2 《左传》用字研究的价值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古今字[J]. 饶增阳,张献.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
[2]古今字再论[J]. 刘新春. 语言研究. 2003(04)
[3]从古今字看汉字形体演变与本义的推求[J]. 祝鸿熹,芮东莉.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5)
[4]古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辨[J]. 周蓬华.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2002(03)
[5]对汉字古今字的再界定[J]. 康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6]重审通假字与古今字[J]. 蒋书红.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1(10)
[7]再说古今字[J]. 张劲秋.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
[8]古今字,古今文字的金桥——论古今字的几个问题[J]. 张秀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5)
[9]从古今字看汉字的特点和规范[J]. 张劲秋. 语言文字应用. 1999(03)
[10]略说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J]. 何忠信.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4)
博士论文
[1]《汉书》通假研究[D]. 冯靓芸.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十经文字通正书》通假字声母研究[D]. 李琦.首都师范大学 2009
[2]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D]. 何玉兰.暨南大学 2007
[3]段注古今字研究[D]. 张铭.新疆师范大学 2006
[4]试论通假字[D]. 康晓玲.山西大学 2005
[5]广雅疏证中《文选》通假字研究[D]. 彭慧.郑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89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189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