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指事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8 17:38
“六书”一名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是古代贵族子弟学习的技艺之一,后经班固、郑众、许慎等人的解释和阐发,逐步建立起“六书”这一汉字构形的理论学说,成为研究汉字字形特点和构造方法的重要理据。“指事”作为“六书”中的一类,许慎虽有过界定和解说,但描述过于简略,例证又少,致使后世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不仅影响指事字的判定,还影响其他结构类型的研究。若考察和分析古文字字形特点,结合指事理论的梳理和总结,将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指事这一造字法。由于运用的指事观不同,甲骨文指事字的判定与收录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指事字所占比重小,相对于其他造字类型,较少地受到关注,研究上并不充分。本文选取甲骨文指事字作为研究论题,首先针对指事字的界定和判断,梳理历来指事字的研究成果,整理和分析前人对这一造字法认识上的共性与差异;其次,参考重要的甲骨文著录材料,结合指事的理论研究,穷尽性考察甲骨文指事字,并深入地分析其构形特点和造字方法。全文共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概述本文的研究缘起、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指事字研究述论,以时间为经,以研究角度为纬,把古代涉及指事字的研究成果有机联系起来...
【文章来源】:三峡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指事字研究述论
第一节 历代指事字的研究视角
第二节 指事观的确立
第二章 甲骨文指事字定量分析
第一节 定量分析的相关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甲骨文指事字分类
第三节 甲骨文指事字形体分类表
第三章 甲骨文指事符号研究
第一节 独体指事符号
第二节 加体指事符号
第三节 独体指事符号与加体指事符号的比较
第四节 指事符号的特征
第四章 甲骨文指事字成字构件研究
第一节 加体指事字中的成字构件
第二节 象形式指事字
第三节 变体指事字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考“事”“视”之确义 求“指事”之真谛[J]. 刘敬林. 励耘学刊(语言卷). 2013(01)
[2]指事字与指示符号研究述论[J]. 韩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3]汉字六书指事构形法[J]. 张泽渡.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4]论汉字结构之新框架[J]. 黄天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5]“指事”新解[J]. 曾钢城,曾小鹏.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6]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所见的若干新资料[J]. 黄天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7]《说文》指事字构字理据分析[J]. 安秀荣.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8]《说文》指事字[J]. 孙建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87(03)
[9]试论指事的符号属性和表意手段[J]. 吴尚夫.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2)
[10]指事义例的评析[J]. 杨清澄. 怀化师专社会科学学报. 1987(03)
博士论文
[1]甲骨文字用研究[D]. 夏大兆.安徽大学 2014
[2]殷商甲骨文字構形系統形義關係研究[D]. 雷縉碚.西南大学 2013
[3]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D]. 陈婷珠.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春秋文字研究[D]. 吴国升.安徽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说文解字》指事字比较研究[D]. 牛远.山西师范大学 2013
[2]甲骨文缀加成分研究[D]. 赖基伟.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清代“指事”学说研究[D]. 刘琰.陕西师范大学 2011
[4]商代金文研究[D]. 史玥.苏州大学 2010
[5]甲骨構件與甲骨文構形系统研究[D]. 竺海燕.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94210
【文章来源】:三峡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指事字研究述论
第一节 历代指事字的研究视角
第二节 指事观的确立
第二章 甲骨文指事字定量分析
第一节 定量分析的相关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甲骨文指事字分类
第三节 甲骨文指事字形体分类表
第三章 甲骨文指事符号研究
第一节 独体指事符号
第二节 加体指事符号
第三节 独体指事符号与加体指事符号的比较
第四节 指事符号的特征
第四章 甲骨文指事字成字构件研究
第一节 加体指事字中的成字构件
第二节 象形式指事字
第三节 变体指事字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考“事”“视”之确义 求“指事”之真谛[J]. 刘敬林. 励耘学刊(语言卷). 2013(01)
[2]指事字与指示符号研究述论[J]. 韩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3]汉字六书指事构形法[J]. 张泽渡.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4]论汉字结构之新框架[J]. 黄天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5]“指事”新解[J]. 曾钢城,曾小鹏.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6]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所见的若干新资料[J]. 黄天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7]《说文》指事字构字理据分析[J]. 安秀荣.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8]《说文》指事字[J]. 孙建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87(03)
[9]试论指事的符号属性和表意手段[J]. 吴尚夫.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2)
[10]指事义例的评析[J]. 杨清澄. 怀化师专社会科学学报. 1987(03)
博士论文
[1]甲骨文字用研究[D]. 夏大兆.安徽大学 2014
[2]殷商甲骨文字構形系統形義關係研究[D]. 雷縉碚.西南大学 2013
[3]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D]. 陈婷珠.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春秋文字研究[D]. 吴国升.安徽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说文解字》指事字比较研究[D]. 牛远.山西师范大学 2013
[2]甲骨文缀加成分研究[D]. 赖基伟.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清代“指事”学说研究[D]. 刘琰.陕西师范大学 2011
[4]商代金文研究[D]. 史玥.苏州大学 2010
[5]甲骨構件與甲骨文構形系统研究[D]. 竺海燕.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94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194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