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X”兼类词的词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3 11:54
“相X”兼类词是“相X”双音词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本文选取“相与”“相识”“相知”“相对”“相好”和“相反”这6个“相X”兼类词为研究对象,根据内部结构的差异,将其分为“相+动”和“相+形”两类,通过分析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点,梳理其词汇化为兼类词的具体过程,并探究其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全文共分为五章,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该部分首先明确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对象,其次介绍了本文的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最后从“相”的研究、“相X”结构研究及“相X”个案研究三个方面梳理了“相X”兼类词的相关研究现状,并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概述,发现目前学界对“相X”兼类词词汇化的系统性关注较少。第二章和第三章为本文的重点,这两章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共时平面上对“相+动”和“相+形”兼类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功能、语义和语用特点进行分析,确定“相与”“相识”“相知”为动、名兼类词,“相对”为动、副兼类词,“相好”为形、动、名兼类词,“相反”为形、连兼类词;然后以此为基础,从历时层面考察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梳理其词汇化为兼类词的过程。通过历时层面的描写分析,“相与”...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语料来源
1.4 研究方法
1.4.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4.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4.3 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1.5 研究现状
1.5.1 “相”的研究现状
1.5.2 “相X”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相+动”兼类词的共时与历时研究
2.1 现代汉语“相+动”兼类词的共时研究
2.1.1 现代汉语“相与”“相识”“相知”的共时研究
2.1.2 现代汉语“相对”的共时研究
2.2 “相+动”兼类词的词汇化
2.2.1 “相与”的词汇化
2.2.2 “相识”的词汇化
2.2.3 “相知”的词汇化
2.2.4 “相对”的词汇化
2.3 小结
第三章 “相+形”兼类词的共时与历时研究
3.1 现代汉语“相+形”兼类词的共时研究
3.1.1 现代汉语“相好”的共时研究
3.1.2 现代汉语“相反”的共时研究
3.2 “相+形”兼类词的词汇化
3.2.1 “相好”的词汇化
3.2.2 “相反”的词汇化
3.3 小结
第四章 “相X”兼类词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
4.1 “相X”兼类词词汇化的动因
4.1.1 双音化趋势
4.1.2 语义因素
4.1.3 句法因素
4.1.4 频率因素
4.2 “相X”兼类词词汇化的机制
4.2.1 心理组块
4.2.2 转喻
4.2.3 类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相当”的词汇化[J]. 骆柔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7(09)
[2]“Adj/Adv+(地)+来说”结构的语法化现象[J]. 段思羽. 文学教育(下). 2016(01)
[3]“相”字本义考及其词义演变[J]. 甄周亚.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06)
[4]关于语法演变的机制[J]. 吴福祥. 古汉语研究. 2013(03)
[5]协同动词带宾语及其语义后果[J]. 李新良.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02)
[6]《左传》“相”字用法研究[J]. 杜文涛. 长江学术. 2012(04)
[7]从“相对”看间接语言接触导致的语法化[J]. 冯莉. 学术交流. 2012(09)
[8]《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属性词标注失误及相关思考[J]. 王专. 语文知识. 2012(03)
[9]明代小说中的“言情”对后世言情文学的影响[J]. 王春燕,湛芬.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05)
[10]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J]. 张谊生. 中国语文. 2010(02)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 胡方芳.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汉语日源外来词性质及发展研究[D]. 邓利洁.山东大学 2019
[2]现代汉语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研究[D]. 庞海燕.南京师范大学 2018
[3]“比较”类程度副词研究[D]. 朱璇.上海师范大学 2016
[4]“与”的语法化研究[D]. 秦德娟.陕西师范大学 2015
[5]“所X”词汇化的层级研究[D]. 何潇.华中师范大学 2014
[6]“X 以来”的动态研究[D]. 陈倩仪.暨南大学 2013
[7]现代汉语“相反”类词语分析[D]. 刘怡.延边大学 2010
[8]“何X”的词汇化研究[D]. 范宁.黑龙江大学 2010
[9]从比较到程度:程度副词“相当”、“比较”的语法化分析[D]. 李佳琳.北京语言大学 2009
[10]汉语词汇化过程中的频率机制[D]. 高松.黑龙江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02475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语料来源
1.4 研究方法
1.4.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4.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4.3 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1.5 研究现状
1.5.1 “相”的研究现状
1.5.2 “相X”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相+动”兼类词的共时与历时研究
2.1 现代汉语“相+动”兼类词的共时研究
2.1.1 现代汉语“相与”“相识”“相知”的共时研究
2.1.2 现代汉语“相对”的共时研究
2.2 “相+动”兼类词的词汇化
2.2.1 “相与”的词汇化
2.2.2 “相识”的词汇化
2.2.3 “相知”的词汇化
2.2.4 “相对”的词汇化
2.3 小结
第三章 “相+形”兼类词的共时与历时研究
3.1 现代汉语“相+形”兼类词的共时研究
3.1.1 现代汉语“相好”的共时研究
3.1.2 现代汉语“相反”的共时研究
3.2 “相+形”兼类词的词汇化
3.2.1 “相好”的词汇化
3.2.2 “相反”的词汇化
3.3 小结
第四章 “相X”兼类词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
4.1 “相X”兼类词词汇化的动因
4.1.1 双音化趋势
4.1.2 语义因素
4.1.3 句法因素
4.1.4 频率因素
4.2 “相X”兼类词词汇化的机制
4.2.1 心理组块
4.2.2 转喻
4.2.3 类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相当”的词汇化[J]. 骆柔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7(09)
[2]“Adj/Adv+(地)+来说”结构的语法化现象[J]. 段思羽. 文学教育(下). 2016(01)
[3]“相”字本义考及其词义演变[J]. 甄周亚.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06)
[4]关于语法演变的机制[J]. 吴福祥. 古汉语研究. 2013(03)
[5]协同动词带宾语及其语义后果[J]. 李新良.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02)
[6]《左传》“相”字用法研究[J]. 杜文涛. 长江学术. 2012(04)
[7]从“相对”看间接语言接触导致的语法化[J]. 冯莉. 学术交流. 2012(09)
[8]《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属性词标注失误及相关思考[J]. 王专. 语文知识. 2012(03)
[9]明代小说中的“言情”对后世言情文学的影响[J]. 王春燕,湛芬.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05)
[10]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J]. 张谊生. 中国语文. 2010(02)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 胡方芳.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汉语日源外来词性质及发展研究[D]. 邓利洁.山东大学 2019
[2]现代汉语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研究[D]. 庞海燕.南京师范大学 2018
[3]“比较”类程度副词研究[D]. 朱璇.上海师范大学 2016
[4]“与”的语法化研究[D]. 秦德娟.陕西师范大学 2015
[5]“所X”词汇化的层级研究[D]. 何潇.华中师范大学 2014
[6]“X 以来”的动态研究[D]. 陈倩仪.暨南大学 2013
[7]现代汉语“相反”类词语分析[D]. 刘怡.延边大学 2010
[8]“何X”的词汇化研究[D]. 范宁.黑龙江大学 2010
[9]从比较到程度:程度副词“相当”、“比较”的语法化分析[D]. 李佳琳.北京语言大学 2009
[10]汉语词汇化过程中的频率机制[D]. 高松.黑龙江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02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20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