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就V在P”格式的多角度考察
发布时间:2021-07-10 21:05
“V就V在P”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口语化的格式。本文采用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遵循形式与意义、静态与动态、结构与功能、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原则,对“V就V在P”格式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使我们对这类口语化的格式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句法考察。主要分析了这一格式的句法特点、格式变体、格式的各构成成分以及格式的句法功能。二是语义考察。将这一格式的语义分为两类——格式义和语用义,同时对假设义、因果义、评判义这三类语用义对各构成要素的限制作用进行了分析。三是语用考察。对“V就V在P”格式的静态语用功能进行了考察,认为“V就V在P”格式的主观性非常强,这也是格式构成中“V”大多数为性质形容词的原因所在。最后,我们对该格式进行了语法化的考察,初步总结了格式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和使用特点,并指出格式的语法化动因和语法化特征。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通过一个扇面图向我们清楚地展示了各小类在语料中出现的频率,也就是各小类在所有符合条件的语料中的比例
暨南大学硕」:学位论文“V就V在P”格式的多角度考察图3:格式中“V”的音节分布格式中“V”的音节分布30%三音节双音{犷8.94%图单音节89.76%从表2和图3中所显示的分布情况来看,单音节和双音节在语料中的分布较为广泛,音节数V蕊2有530条,占实际应用的98.70%,三音节数量仅有7条,占实际应用的1.3%。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大体上,音节数越多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频率就越低,而且即使V是双音节的短语在第二个V后宾语也常常省略,如上文中的“坏事就坏(事)在、吃亏就吃在、翻新就翻在”等等。下面我们就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第一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V就V在P”格式的多角度考察图4:各朝代作品中“V就V在P”从表5和图4可以看出:“V就V在P”格式在历代作品中的呈现频次情况是由低到高逐渐发展的。明代仅在1部作品中发现了该格式,呈现频次总数为2次,且每部作品中格式的应用尚不成型,使用频次也不多。可见,格式在明代的覆盖范围极小,用例也极少,格式的发展尚处于雏形阶段。到了清代,“V就V在P”格式有了一定发展,无论在覆盖范围上还是用例的呈现频次上,均较前一个时期有了大的发展。这个时期,“V就V在P”格式在《曾国藩家书》《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6部作品中均有呈现,呈现频次总数为7次。可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可进入“X就X在”格式的单音节动词分析[J]. 刘玉平.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09)
[2]“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J]. 宛新政.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03)
[3]“A就A在B(上)”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J]. 蒋遐. 嘉兴学院学报. 2006(02)
[4]语用的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J]. 范晓. 语言科学. 2006(01)
[5]语用意义、语境和隐含意义[J]. 谷志忠.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6]什么是语法化?——语法化研究(上)[J]. 刘绍忠,张平. 柳州师专学报. 2004(04)
[7]“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 陆俭明. 中国语文. 2004(05)
[8]语法化及其语用动因[J]. 高秀雪. 广西社会科学. 2004(08)
[9]介词结构“在X上”结构特点分析[J]. 兰英.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02)
[10]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J]. 徐采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1)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V就V在P”格式研究[D]. 鲁素霞.南昌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76660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通过一个扇面图向我们清楚地展示了各小类在语料中出现的频率,也就是各小类在所有符合条件的语料中的比例
暨南大学硕」:学位论文“V就V在P”格式的多角度考察图3:格式中“V”的音节分布格式中“V”的音节分布30%三音节双音{犷8.94%图单音节89.76%从表2和图3中所显示的分布情况来看,单音节和双音节在语料中的分布较为广泛,音节数V蕊2有530条,占实际应用的98.70%,三音节数量仅有7条,占实际应用的1.3%。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大体上,音节数越多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频率就越低,而且即使V是双音节的短语在第二个V后宾语也常常省略,如上文中的“坏事就坏(事)在、吃亏就吃在、翻新就翻在”等等。下面我们就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第一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V就V在P”格式的多角度考察图4:各朝代作品中“V就V在P”从表5和图4可以看出:“V就V在P”格式在历代作品中的呈现频次情况是由低到高逐渐发展的。明代仅在1部作品中发现了该格式,呈现频次总数为2次,且每部作品中格式的应用尚不成型,使用频次也不多。可见,格式在明代的覆盖范围极小,用例也极少,格式的发展尚处于雏形阶段。到了清代,“V就V在P”格式有了一定发展,无论在覆盖范围上还是用例的呈现频次上,均较前一个时期有了大的发展。这个时期,“V就V在P”格式在《曾国藩家书》《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6部作品中均有呈现,呈现频次总数为7次。可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可进入“X就X在”格式的单音节动词分析[J]. 刘玉平.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09)
[2]“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J]. 宛新政.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03)
[3]“A就A在B(上)”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J]. 蒋遐. 嘉兴学院学报. 2006(02)
[4]语用的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J]. 范晓. 语言科学. 2006(01)
[5]语用意义、语境和隐含意义[J]. 谷志忠.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6]什么是语法化?——语法化研究(上)[J]. 刘绍忠,张平. 柳州师专学报. 2004(04)
[7]“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 陆俭明. 中国语文. 2004(05)
[8]语法化及其语用动因[J]. 高秀雪. 广西社会科学. 2004(08)
[9]介词结构“在X上”结构特点分析[J]. 兰英.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02)
[10]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J]. 徐采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1)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V就V在P”格式研究[D]. 鲁素霞.南昌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76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27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