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副词“就”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8 01:40
《红楼梦》所使用的语言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它标志着现代汉语的发端。但从语言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因此很有研究的必要和空间。而“就”作为一个常用的副词,一直以来广受语法学界的关注。《红楼梦》中的“就”有2000余条,但尚未见到系统、全面的研究,故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现代汉语“就”的发展情况。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一、概括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二、结合范围副词“就”构成的句法格式,从范围副词“就”对数量和范围两个方面的限定对其进行研究。三、分析时间副词“就”对即将发生的动作、状态的限定、对已经发生的动作、状态的时间的限定以及时间副词“就”表示时间“前后相承”义的用法。四、主要从句法和句类分布、情态传达等方面对语气副词“就”进行研究。五、结语部分,总结前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指出文中存在的不足。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红楼梦》范围副词"就"
2.1 《红楼梦》"就"字的使用情况
2.2 "就"对数量的限定
2.3 "就"对范围的限定
2.4 小结
3. 《红楼梦》时间副词"就"
3.1 "就"对表示即将发生的动作、状态的时间的限定
3.2 "就"对表示已经发生的动作、状态的时间的限定
3.3 "就"对表示时间"前后相承"义的限定
3.4 小结
4. 《红楼梦》语气副词"就"
4.1 "就"的句法和句类分布
4.2 语气副词"就"的情态传达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也说“就”和“才”[J]. 陈立民. 当代语言学. 2005(01)
[2]“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 周守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3]试析副词“就”的语音形式及语义指向[J]. 陈雅. 南京社会科学. 2003(12)
[4]数量词语与主观量[J]. 李宇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6)
[5]估价副词“就”和“才”的语用过程分析[J]. 张旭.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6]限定副词“只”、“就”语义指向辨析[J]. 陈伟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4)
[7]介词“就”萌生过程中的两个句法位置[J]. 马贝加.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8]主观量的成因[J]. 李宇明. 汉语学习. 1997(05)
[9]从“才”看语义与句法的相互制约关系[J]. 邵敬敏. 汉语学习. 1997(03)
[10]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 方梅. 中国语文. 1995(04)
本文编号:3523438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红楼梦》范围副词"就"
2.1 《红楼梦》"就"字的使用情况
2.2 "就"对数量的限定
2.3 "就"对范围的限定
2.4 小结
3. 《红楼梦》时间副词"就"
3.1 "就"对表示即将发生的动作、状态的时间的限定
3.2 "就"对表示已经发生的动作、状态的时间的限定
3.3 "就"对表示时间"前后相承"义的限定
3.4 小结
4. 《红楼梦》语气副词"就"
4.1 "就"的句法和句类分布
4.2 语气副词"就"的情态传达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也说“就”和“才”[J]. 陈立民. 当代语言学. 2005(01)
[2]“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 周守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3]试析副词“就”的语音形式及语义指向[J]. 陈雅. 南京社会科学. 2003(12)
[4]数量词语与主观量[J]. 李宇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6)
[5]估价副词“就”和“才”的语用过程分析[J]. 张旭.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6]限定副词“只”、“就”语义指向辨析[J]. 陈伟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4)
[7]介词“就”萌生过程中的两个句法位置[J]. 马贝加.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8]主观量的成因[J]. 李宇明. 汉语学习. 1997(05)
[9]从“才”看语义与句法的相互制约关系[J]. 邵敬敏. 汉语学习. 1997(03)
[10]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 方梅. 中国语文. 1995(04)
本文编号:3523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523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