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王筠谐声声符理论探究

发布时间:2022-02-22 01:43
  王筠“说文四大家”之一,一生著述颇丰,其中《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文字蒙求》是其文字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通过研究《说文解字》王筠构建了一套自己的文字理论体系,《说文释例》是他构建起文字学理论的专著。学术界近年来对王筠的文字学思想展开了全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王筠有关谐声字理论的研究,却少有人进行系统分析。我们以《说文释例》、《说文句读》为材料,探讨王筠谐声声符理论,具体为谐声声符的来源,谐声声符与字义,谐声声符与字音,为进一步研究王筠文字学思想提供可资借鉴之处。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王筠生平及其著作简介,前人对王筠研究概述。第二章“谐声声符来源”,总结了王筠有关谐声声符来源途径的观点,并作出了补充。第三章“谐声声符与字义”,主要介绍了谐声声符兼义的情况,并探讨其成因,对《说文释例》《说文句读》中声符兼义的部分例子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谐声声符与字音”,分析了谐声声符表音的复杂情况,并分析了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中声符表音的部分情况,并对此进行了正误判断,对声符表音复杂的原因作出了探讨。第五章“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材料
    1.3 王筠及其著作
    1.4 相关研究概述
2 声符的来源
    2.1 添加形符,源字变为新字的声符
    2.2 改换
    2.3 添加声符
    2.4 变易
3 谐声声符与语义
    3.1 声符兼义产生的原因
    3.2 王筠论述声符表义功能的术语
    3.3 结论
    3.4 缺陷
4 王筠对谐声声符表音效能的阐释
    4.1 “双声”、“叠韵”者
    4.2 “通转”“转音”者
    4.3 “一字两声”、“一字数音”现象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说文释例》的实用价值和史学贡献[J]. 王晓燕.  枣庄学院学报. 2006(03)
[2]同形声符表意“代次”混杂问题探讨[J]. 董性茂.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3]论“谐声”的鉴别及声符的历史音变[J]. 黄易青.  古汉语研究. 2005(03)
[4]浅谈形声字声符的示源功能[J]. 周雪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5]王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J]. 袁祺.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6]试论王筠对汉字学的贡献──读王筠《说文释例》[J]. 陈淑梅.  古汉语研究. 2001(01)
[7]关于《说文》谐声字的几个问题[J]. 洪波.  古汉语研究. 1999(02)
[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J]. 曾昭聪.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8(Z1)
[9]谈王筠“会意字”分类问题[J]. 王立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4)
[10]论汉语上古声母研究中的考古派与审音派——兼论运用谐声系统研究上古声母特别是复声母的几个问题[J]. 冯蒸.  汉字文化. 1998(02)

博士论文
[1]《说文》谐声源流研究[D]. 张新艳.华中科技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说文释例》研究[D]. 孙雅芬.曲阜师范大学 2006
[2]王筠文字学研究[D]. 宋平.山东师范大学 2005
[3]试论王筠的《说文》表意字研究[D]. 郭照川.河北师范大学 2004
[4]论王筠的《说文句读》[D]. 安兰朋.河北师范大学 2002
[5]《说文解字》中多形多声字研究[D]. 张素凤.河北大学 2001
[6]《说文释例》“一曰”篇分析[D]. 王强军.河北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638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638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d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