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认知视角下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09:05

  本文关键词:认知视角下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状态补语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后,用“得”字连接的,对动词或形容词及其他成分的状态进行描写和说明的补语,是用来说明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动作呈现的状态的补语。状态补语可以由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结构、固定短语等结构来充当。状态补语指向的语义角色主要有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主语、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谓语、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宾语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主要从转喻理论、范畴化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三个方面来进行解释。状态补语的语义分布规律主要有语义单指和语义双指、语义近指和语义远指、语义内指和语义外指以及语义指向话题和语义指向说明四种类型,状态补语的语义分布规律主要研究转喻理论下状态补语的语义分布规律和意象图式理论下状态补语的语义分布规律。状态补语语义指向分解歧义的语用功能中,状态补语因语义指向的不同和领属关系的不同而造成歧义,主要有状态补语语义指向句中隐而未现的多种成分造成的歧义、状态补语语义前指不确定造成的歧义和状态补语的领属关系不明确造成的歧义等类型。状态补语句中的歧义主要是人们认知的有限性、人们认知的主观性以及人们认知过程的复杂性造成的。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分解歧义则是围绕状态补语句产生歧义的类型展开,即语义指向分解状态补语指向成分的不同造成的歧义、语义指向分解状态补语前指不确定不同造成的歧义和语义指向分解状态补语的领属关系不同指向造成的歧义。
【关键词】:状态补语 语义指向 认知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9
  • (一)选题缘由10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10-16
  • 1.国内研究概况10-12
  • 2.国外研究概况12-16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16-18
  • 1.研究内容16
  • 2.研究意义16-18
  • (四)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18-19
  • 1.研究方法18
  • 2.语料来源18-19
  • 一、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19-24
  • (一)状态补语的界定及分类19-21
  • 1.状态补语的界定19
  • 2.状态补语的分类19-21
  • (二)语义指向的界定及内容21-22
  • 1.语义指向的界定21-22
  • 2.语义指向的内容22
  • (三)状态补语、语义指向以及认知理论结合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2-24
  • 二、状态补语指向的语义角色24-35
  • (一)状态补语指向的语义角色类型24-27
  • 1.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主语24-25
  • 2.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宾语25-26
  • 3.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谓语26-27
  • (二)状态补语指向语义角色的认知机制27-35
  • 1.转喻理论与状态补语指向的语义角色27-29
  • 2.范畴化理论与状态补语指向的语义角色29-31
  • 3.意象图式理论与状态补语指向的语义角色31-35
  • 三、状态补语的语义分布规律35-44
  • (一)状态补语的语义分布类型35-40
  • 1.语义单指和语义双指35-36
  • 2.语义近指和语义远指36-38
  • 3.语义内指和语义外指38
  • 4.话题和说明38-40
  • (二)状态补语语义分布规律的认知阐释40-44
  • 1.转喻理论下状态补语的语义分布规律40-41
  • 2.意象图式理论下状态补语的语义分布规律41-44
  • 四、状态补语语义指向分解歧义的语用功能44-49
  • (一)状态补语句产生歧义的类型44-45
  • 1.状态补语不同的语义指向造成的歧义44-45
  • 2.状态补语的领属关系不明确造成的歧义45
  • (二)状态补语句中歧义产生的原因45-46
  • 1.人们的认知有限性产生歧义45-46
  • 2.人们的认知主观性产生歧义46
  • 3.人们的认知过程的复杂性产生歧义46
  • (三)状态补语语义指向对歧义的分解46-49
  • 1.语义指向分解状态补语指向成分的不同造成的歧义47
  • 2.语义指向分解状态补语的前指不确定造成的歧义47-48
  • 3.语义指向分解状态补语的领属关系不确定造成的歧义48-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娟;;浅议带“得”字的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贺晓萍;关于状态补语的几个问题[J];语文研究;1999年01期

3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一)[J];方言;2001年04期

4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J];方言;2002年01期

5 易丹;;元代汉语的状态补语[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鲁健骥;状态补语的语境背景及其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1期

7 鲁健骥;状态补语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02期

8 尹绍华;试论状语与状态补语的区别[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龙国富;;试论汉语吴方言状态补语构式形成——语言接触与重新分析导致的语法化[J];殷都学刊;2013年03期

10 熊仲儒;;状态补语中的达成“得”[J];语言科学;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晓玲;;南安话的“遘”字补语[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娟;认知视角下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2 杨文娟;现代汉语带“得”字的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的纠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董宁;带“得”字的述程结构和述状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黄叶明;现代汉语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5 李高恩;中高级韩国学生“得”字状态补语习得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婧芳;汉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及其英译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认知视角下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64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5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