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新华字典》注音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08:17

  本文关键词:《新华字典》注音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编写的、中国辞书史上第一部意义非凡的字典,它按音序排列、以白话释义并举例,是影响力和权威性兼备的现代汉语小型语文辞书。自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第1版至今,《新华字典》己历经多次修订,在字形、注音、释义方面日趋完善,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同时又较好地控制了字典的规模。本文甄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新华字典》版本,建立了各版《新华字典》音义数据库,采用统计分析法、文献考证法、定量分析和全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对《新华字典》的注音变化进行研究,并指出新版字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新华字典》的注音修订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了《新华字典》的出版背景、版本介绍、研究现状,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新华字典》注音变化研究的对象、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从历时层面详细描写《新华字典》注音变化并加以分析。通过数据库的信息分析发现,《新华字典》的注音在字典的初创阶段、改革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呈现相应的特点,因此本章将《新华字典》版本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历时比较,即《新华字典》第1至3版注音比较、《新华字典》第4至5版注音比较、《新华字典》第6至11版注音比较。通过历时对比,分析注音变化的原因并验证是否符合《新华字典》定音标准,据以考察《新华字典》的定位。第三章为《新华字典》注音的共时研究。注音的共时研究主要通过对《新华字典》与其同时代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等横向对比,找出二者注音的差异,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第四章为《新华字典》注音献芹。本章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主要结合语言文字研究的最新成果及互联网时代语言的变异,就《新华字典》最新版注音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建议涉及古今字注音、四声别义字注音和非常用字注音三大方面。第五章是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做了简单总结,并对本研究的创新点、研究不足和今后继续研究的角度作了说明。
【关键词】:《新华字典》 注音变化 历时 共时 注音献芹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6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第一节 《新华字典》概述9-11
  • 一 出版背景9
  • 二 编写宗旨9-10
  • 三 版本介绍及各版本修订特点10-11
  • 第二节 《新华字典》研究的现状11-12
  • 一 创编史况研究类11
  • 二 版本研究类11
  • 三 版本比较研究类11-12
  • 四 收字、释义及注音研究类12
  • 第三节 《新华字典》注音变化研究的对象、意义及研究方法12-16
  • 一 注音变化研究的对象12-13
  • 二 注音变化研究的意义13-14
  • 三 研究方法14-16
  • 第二章 《新华字典》注音的历时研究16-80
  • 第一节 《新华字典》第1至3版注音比较17-46
  • 一 增音17-22
  • 二 删音22-31
  • 三 改音31-46
  • 第二节 《新华字典》第4至5版注音比较46-58
  • 一 增音46-48
  • 二 删音48-50
  • 三 改音50-58
  • 第三节 《新华字典》第6至11版注音比较58-76
  • 一 增音58-64
  • 二 删音64-66
  • 三 改音66-76
  • 第四节 《新华字典》注音变化探因76-78
  • 一 顺应字音演变、关注现实76-77
  • 二 执行语言文字政策77
  • 三 吸纳古语、地名、人名、姓氏读音77-78
  • 四 积非成是78
  • 五 回避同音字78
  • 第五节 从注音变化看《新华字典》的定音标准及定位78-80
  • 一 《新华字典》的定音标准78-79
  • 二 《新华字典》的定位79-80
  • 第三章 《新华字典》注音的共时研究80-90
  • 第一节 《新华字典》收录的轻声字考察80-81
  • 第二节 《新华字典》“旧读”考察81-86
  • 第三节 《新华字典》第7-11版与《审音表》差异考察86-87
  • 第四节 《新华字典》与国家语文政策87-90
  • 第四章 《新华字典》注音献芹90-96
  • 第一节 对古今字注音的一点思考90-92
  • 第二节 对四声别义字注音的一点思考92-93
  • 第三节 对非常用字注音的一点思考93-96
  • 第五章 结语96-98
  • 参考文献98-102
  • 致谢102-10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颂平;“目”和“子”[J];咬文嚼字;2000年05期

2 吴葆勤;《新华字典》收录姓氏有标准吗?[J];辞书研究;2001年06期

3 金欣欣;《新华字典》初版与修订版的比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金欣欣;《新华字典》(1998年版)的例证和体例[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王继洪;《新华字典》姓氏义的问题[J];辞书研究;2005年02期

6 龚明德;《新华字典》小议[J];出版史料;2005年02期

7 金欣欣;关于《新华字典》第10版的修订[J];中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耿二岭;刘巍;;新版《新华字典》释义评析[J];中国语文;2007年01期

9 金欣欣;;《新华字典》的注释特点[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金欣欣;;关于《新华字典》的几个误会[J];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楠;;《新华字典》释义的修订[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2 刘庆隆;;《新华字典》编写修订的历程[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3 郑丽;;《新华字典》新旧版本“扌”部动词释义对比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戈宝栋;;“空”城计怎么了?[A];中国演员(2011年第6期总第24期)[C];2011年

5 雷胜军;;浅谈中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6 徐淑凤;;关于修订部分多音字读音的建议[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7 李青梅;;海峡两岸字音比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8 厉兵;;从“扇”与“d'”谈分别字[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小莉;《新华字典》历次修订专家讲述70万字之外的故事[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吴海虹;股市“工具书”销量超过《新华字典》[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翟华;从《新华字典》释义看时代变迁[N];人民日报;2008年

4 记者 李京华;纠错是否学术之争?《新华字典》再上法庭[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周晓婷 肖央;新版《新华字典》未收“给力”等网络热词[N];南方日报;2011年

6 王永改;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N];中国文化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曹静;《新华字典》是如何修订的[N];解放日报;2011年

8 李舫 赵祥昆;《新华字典》:小字典映射大时代[N];人民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陈熙涵;一本“小书”承载悠长记忆[N];文汇报;2011年

10 萧平;新版《新华字典》上市[N];文学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婷婷;1957版至2011版《新华字典》注音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2 屠家洵;《新华字典》第九版与第十版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彭雪琴;《新华字典》第11版与第10版释义比较[D];河北大学;2013年

4 张鹏;历版《新华字典》释义变化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5 刘宏伟;《新华字典》注音变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6 景丽;《新华字典》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刘芳;《新华字典》(第10版)释义用字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8 陈晓;《新华字典》第十一版和第十版对比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9 宁艳飞;《新华字典》第11版与第10版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10 张文娟;《新华字典》(第10版)编纂规范化问题刍议[D];青岛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新华字典》注音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64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2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