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紧缩句环境下的词汇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6 00:22
紧缩句这一特定的句法环境对一些词汇化现象的发生产生影响。本文考察汉语紧缩句句法环境下发生的词汇化现象,以及这些词汇化现象表现了怎样的共性特质,并讨论这些词汇化现象在紧缩句环境下发生的动因与机制。本文将紧缩句环境下的词汇化现象分为两大类,短语的词汇化以及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短语的词汇化包含紧缩前项的词汇化(例如:至今、然后)以及紧缩后项的词汇化(例如:算了、好了);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则分为四个小类:“紧缩标+紧缩前项”的词汇化(例如:一动、要不)、“紧缩前项+紧缩标”的词汇化(例如:否则、因而)、“紧缩标+紧缩后项”的词汇化(例如:就是、也好)以及“紧缩标+紧缩标”的词汇化(例如:一再)。进一步通过观察、描写这些发生在紧缩句环境下的词汇化现象,发现紧缩标是高频参与此类词汇化过程的,且参与词汇化的成分往往有副词性紧缩标的参与,同时,词汇化的结果以虚词为主,集中表现为:语气助词、连词及副词。紧缩句环境下的词汇化现象发生动因与机制包括语用动因、高频使用动因、语义转变动因,以及韵律机制、组块心理机制以及重新分析机制。本项研究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研究相结合,运用词汇化相关理论与方法来讨论紧...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紧缩句的相关研究
二、 词汇化的有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本概念
一、 紧缩句的基本概念
二、 意合紧缩句:紧缩前项+紧缩后项
三、 有标紧缩句:紧缩标与紧缩项的组合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难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重难点
第二章 汉语紧缩句环境下词汇化现象的具体类型
第一节 短语的词汇化
一、 紧缩前项的词汇化
二、 紧缩后项的词汇化
第二节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
一、 “紧缩标+紧缩前项”的词汇化
二、 “紧缩前项+紧缩标”的词汇化
三、 “紧缩标+紧缩后项”的词汇化
四、 “紧缩标+紧缩标”的词汇化
第三章 汉语紧缩句环境下词汇化现象的共性表现
第一节 紧缩标高频率参与词汇化过程
一、 紧缩标高频参与词汇化
二、 以副词性紧缩标为主
第二节 发生词汇化的是紧缩句中的双音节组合
一、 短语的词汇化是紧缩项中双音节组合的词汇化
二、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单音节紧缩标与相邻紧缩项的单音节部分的词汇化
第三节 词汇化的结果以虚词为主
一、 语气助词类
二、 连词类
三、 副词类
第四章 汉语紧缩句环境下词汇化现象发生的动因与机制
第一节 紧缩句环境下词汇化现象发生的动因
一、 紧缩句环境下的高频使用动因
二、 紧缩句环境下的语用动因
三、 紧缩句环境下的语义转变动因
第二节 紧缩句环境下词汇化现象发生的机制
一、 紧缩句环境下的心理组块机制
二、 紧缩句环境下的韵律机制
三、 紧缩句环境下的重新分析机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974427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紧缩句的相关研究
二、 词汇化的有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本概念
一、 紧缩句的基本概念
二、 意合紧缩句:紧缩前项+紧缩后项
三、 有标紧缩句:紧缩标与紧缩项的组合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难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重难点
第二章 汉语紧缩句环境下词汇化现象的具体类型
第一节 短语的词汇化
一、 紧缩前项的词汇化
二、 紧缩后项的词汇化
第二节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
一、 “紧缩标+紧缩前项”的词汇化
二、 “紧缩前项+紧缩标”的词汇化
三、 “紧缩标+紧缩后项”的词汇化
四、 “紧缩标+紧缩标”的词汇化
第三章 汉语紧缩句环境下词汇化现象的共性表现
第一节 紧缩标高频率参与词汇化过程
一、 紧缩标高频参与词汇化
二、 以副词性紧缩标为主
第二节 发生词汇化的是紧缩句中的双音节组合
一、 短语的词汇化是紧缩项中双音节组合的词汇化
二、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单音节紧缩标与相邻紧缩项的单音节部分的词汇化
第三节 词汇化的结果以虚词为主
一、 语气助词类
二、 连词类
三、 副词类
第四章 汉语紧缩句环境下词汇化现象发生的动因与机制
第一节 紧缩句环境下词汇化现象发生的动因
一、 紧缩句环境下的高频使用动因
二、 紧缩句环境下的语用动因
三、 紧缩句环境下的语义转变动因
第二节 紧缩句环境下词汇化现象发生的机制
一、 紧缩句环境下的心理组块机制
二、 紧缩句环境下的韵律机制
三、 紧缩句环境下的重新分析机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974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97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