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语隐喻运动事件的词汇化类型探究——整合语料库和实验的证据

发布时间:2017-06-20 07:05

  本文关键词:汉语隐喻运动事件的词汇化类型探究——整合语料库和实验的证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代汉语在Talmy提出的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中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整合语料库和实验证据,对汉语隐喻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现代汉语隐喻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以卫星框架语言为主,但兼有动词框架语言和均等框架语言的特征,整体趋势为卫星框架型动词框架型均等框架型。汉语隐喻运动事件的词汇化特征表明汉语是一种互补型语言。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词汇化模式 隐喻运动事件 类型学 现代汉语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宏事件语义类型学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3BYY012)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英汉隐喻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3SB0141)的阶段性成果 2015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1.引言运动事件是认知语言学和类型学的热门话题(Talmy,1985,2000,2009,2012;Slobin,2004;Beavers,et al.,2010等)。Talmy把含有运动及持续性静止的情景都看作是运动事件,其内部语义成分由[焦点](Figure)、[背景](Ground)、[运动](Motion)和[路径](Path)组成。这些成分还可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2 李雪;;英汉隐喻运动表达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3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4 罗杏焕;;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5 李福印;;静态事件的词汇化模式[J];外语学刊;201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燕伟;;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认知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2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参照及其格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刘小川;;浅析汉语趋向范畴语义演变的共性特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薛玉萍;;汉语运动事件框架语言类型归属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秦洪武;崔蓉;;事件共指与话语连贯[J];当代语言学;2009年01期

6 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7 徐丹;沈家煊;完权;;《汉语句法的类型转变》述评[J];当代语言学;2010年03期

8 史文磊;;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综观[J];当代语言学;2012年01期

9 石慧敏;;汉语动结式研究综述[J];对外汉语研究;2011年00期

10 吴福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J];古汉语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5 曾永红;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习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管博;汉英表征宏事件的差异对中国学习者动词—小品词组合使用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常婧;汉语动结式致事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华祚彩;《吕氏春秋》兼语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超;初中级对外汉语精读教材情态补语练习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河斗振;汉韩运动动词事件框架表达的对比分析[D];北京大学;2011年

6 张毅;津巴布韦学生习得汉语述补结构的偏误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蔡雯婷;现代汉语“V以”研究及其个案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邢玲;“A到X”构式的形成及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凯;“VV”类动结式的自主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郑小娇;自主移动概念与英语自主移动句的生成与扩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3 何乐士;;从《左传》和《史记》的比较看《史记》的动补式[J];东岳论丛;1984年04期

4 李临定;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J];汉语学习;1984年02期

5 崔希亮;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2年01期

6 史文磊;;国外学界对词化类型学的讨论述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8 罗思明;;英汉“缓步”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J];外语研究;2007年01期

9 李雪;;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10 吴建伟;;英汉运动事件路径语义的句法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宗江;;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2 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3 邵敬敏;;说“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7年01期

4 盛银花;;“还有”的连接功能及其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7年04期

5 鲁克伟;韦汉;;死喻形成的多维考察——隐喻是如何被词汇化的[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刘红妮;;“一+N”的词汇化与语法化——以“一概”的个案研究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刘红妮;;“一律”与“一概”的词汇化、语法化比较初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李雅;张建伟;;词汇的价值观念框架下的认知模式探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董祥冬;;“V+有”的词汇化进程[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10 刘红妮;;“以期”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兼论“以V”的词汇化、共性与个性[J];语言科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昌静;;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岩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汉语更接近“卫星框架语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芳涛;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应真箭;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的词聚合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元;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晓然;双音短语的词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8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梁金宝;藏语历史文献词汇统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欣;英汉新词词汇化程度对比分析[D];烟台大学;2009年

2 董玲玲;“V不得”的词汇化及其例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范宁;“何X”的词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张明友;“V不得”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5 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6 李芬;双音结构“X以”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红云;“然+X”词语的词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沈中平;时间词“X前/后”词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珂;汉语非短语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刘灵敏;否定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汉语隐喻运动事件的词汇化类型探究——整合语料库和实验的证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4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464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a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