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碑刻坟墓义复合式委婉语的认知构造
本文关键词:汉魏六朝碑刻坟墓义复合式委婉语的认知构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汉语社会丧葬活动中所使用的委婉语,浸透着汉民族生死观念及其礼仪精神,其中汉魏六朝时期伴随着复音词大量涌现而成批产生的碑刻坟墓义委婉语极具个性,是以词语模形式构成以词根为词标的多系列词族,而其构成成分即词根语素则体现了由隐喻或转喻机制生成的人类经验——对与坟墓相近或相似现象的认知突显,故而其构造的认知理据主要体现为"阴阳两隔""入土为安"等汉文化观念,语言理据则主要表现为由具有特定所指意义的转喻语素加上隐喻或转喻语素构成的偏正式委婉语词形成的彰显特殊语境语域氛围的语义表现。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汉魏六朝碑刻 坟墓义委婉语 认知构造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汉语委婉语研究”(项目编号:13BYY06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31
【正文快照】: 汉语社会丧葬活动中所使用的委婉语,浸透着汉民族生死观念及其礼仪精神,其在汉魏六朝时期出现的新文体形式墓志铭[1]75-79(魏萍,2002)中,就被十分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当时,伴随着复音词的大量涌现而成批产生的双音节复合式碑刻委婉语更具特色。《礼记·礼运》认为:“死亡贫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和生;;基于二语教学的汉字构形理据量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雍淑凤;雍晓燕;杨运;;试析“婴”及《说文解字》里的“婴”族字[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孙光贵;;“和而不同”疏证[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Z1期
4 张燕芬;;说“爿”[J];辞书研究;2011年04期
5 张少英;;语文词典中义项排列顺序研究[J];辞书研究;2012年03期
6 余进东;;“绅”义考辨及流变[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7 乔秋颖;《诗经·召南·甘棠》“拜”字解[J];古汉语研究;2003年02期
8 黄秀德;;高职生书写错别字的原因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1年18期
9 于思湘;;现代汉语准词初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雷春辉;;释“串”、“患”、“古”三字[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苏庆红;;“馘”之音辨——从《庄子今注今译》“黄馘”之音义说起[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平平;;驳“钓鱼岛毗邻琉求群岛,隶属琉求王国”[A];郑和研究2014年第2期[C];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福梅;小学生汉字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凤云;汉字象形字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柳琳;汉字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曹平;《说文解字》第三、四篇误释字汇考[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广川;孔子“直”性思想探赜[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王卓识;英语“good”和汉字“好”的认知对比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7 景丽;《新华字典》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吴敬敬;面向教学的现代汉字形声字分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9 陈密;对外汉字字理教学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刁玉娟;副词“常”和“常常”历时演变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华;关于委婉语的定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军华;;委婉语的语言间接性研究[J];求索;2006年08期
3 么小双;;巧用委婉语[J];秘书;2006年10期
4 高霄;王慧青;;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对比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年06期
5 马若飞;;委婉语的认知阐释[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尹群;;汉语委婉语与其他语言替代现象的区别[J];语文研究;2007年04期
7 吴俊;;女性委婉语的美学探讨[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1期
8 庚桂兰;;委婉语的掩饰功能及其运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陈萍;;从汉英委婉语看中西文化[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12期
10 高迪;;《战国策》委婉语分类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芬;;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艳;;环保委婉语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邱林林;;委婉语功能的语用学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青苗;《左传》委婉语与中华民族重礼的特征[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永奋;汉意委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邵军航;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刘晓玲;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红楼梦》委婉语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高少萍;话语伦理学观照下的委婉语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爱琴;汉语委婉语的认知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尚云龙;概念整合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庞兆勋;汉语委婉语构成方式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妍哲;《红楼梦》中的委婉语及其维译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5 李彩霞;委婉语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6 刘燕;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季红;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观照下的委婉语隐含现象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雷鸣;委婉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军;中英委婉语跨文化对比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10 林云云(EI PHYU HNIN MAUNG);汉缅委婉语词对比及对教学的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汉魏六朝碑刻坟墓义复合式委婉语的认知构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8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08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