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东乡语与兰州方言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17:56

  本文关键词:东乡语与兰州方言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拒绝 言语行为 社会语用学 礼貌 东乡语 兰州方言


【摘要】: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其语言东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以往的东乡语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近年来兰州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研究小组对东乡语的语用特点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了请求、恭维、道歉、致谢等言语行为。人类交际的最小单位是言语行为,对一种民族语言的言语行为进行语用研究有助于了解该民族的交际和行为方式,洞察其社会和文化内涵。此外,进行东乡语语用研究时可收集大量半自然语料,有利于濒危语言的记录和传承。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东乡语的语用特点,在上述语用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考察东乡语本族语使用者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的情况。拒绝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实施的一种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对东乡语中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尚属首次。上述东乡语的语用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与此不同的是,本研究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拒绝言语行为,探讨礼貌与言语行为的关系,并考察社会变量对礼貌策略使用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还在于考察的社会变量与上述研究有所不同(如:道歉语中考察了性别和涉及事物大小;恭维语中考察了年龄和权势等),本研究考察了性别和亲疏关系这两个变量。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性别和亲疏关系对东乡语中拒绝策略使用的影响,并将其与兰州方言的拒绝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异同。本研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用开放式角色扮演和问卷调查收集语料。受试根据其实际性别和年龄进行开放式角色扮演,全程进行录音录像。在东乡族大学生的帮助下,将收集到的半自然语料转写成记音符号并翻译成汉语,并据此设计出封闭式问卷,在调研地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语料时,将拒绝言语行为划分为实施拒绝部分和附加部分,实施拒绝策略包括“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附加策略包括“给出理由”、“提出条件”、“提供其他办法”、“劝说对方放弃请求”、“推迟”、“表达愿望”和“道歉”。研究所得数据通过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步骤分为六步:语境设计、角色扮演、视频转写、问卷设计、预测问卷调查和正式问卷调查。本研究的东乡语受试为东乡族自治县汪集乡和锁南镇的村民,兰州方言受试为兰州市榆中县高崖镇和青城镇的村民,均为土生土长的本族语使用者。共有330名东乡语使用者和330名兰州方言使用者参与正式问卷调查,两地各有165名男性和165名女性,年龄均在16-70岁之间,平均分为老(55-70岁)、中(34-54岁)、青(16-34岁)三个年龄段。两地的正式问卷调查最终各得到300份有效问卷。研究结果表明:(1)东乡语本族语使用者实施拒绝的语用策略分为两大部分,即实施拒绝策略和附加策略,在实施拒绝时使用最多的是“间接拒绝”策略,附加部分使用的策略多为“给出理由”和“提供其他办法”。(2)性别对东乡语本族语使用者实施拒绝的语用策略有影响。男性在实施拒绝时使用“直接拒绝”策略比女性更为频繁,而女性更多使用“间接拒绝”策略。在附加部分,尽管男性和女性都使用较多“给出理由”策略,但女性倾向于给出更多理由。此外,男性使用更多“提出条件”策略,女性使用更多“提供其他办法”策略。(3)亲疏关系对东乡语本族语使用者实施拒绝的语用策略有影响。在拒绝关系较亲的请求者时,东乡语使用者倾向于选择“间接拒绝”策略,并在附加部分使用更多“提供其他办法”策略;在拒绝关系较疏的请求者时,东乡语使用者选择的“直接拒绝”策略比关系较亲时更多,并在附加部分使用更多的“给出理由”策略。(4)东乡语本族语使用者和兰州方言使用者实施拒绝的语用策略既存在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同之处。就相似点而言,东乡语使用者和兰州方言使用者在实施拒绝时都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策略,在附加部分选择最多的都是“给出理由”策略。不同之处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第一,东乡语和兰州方言中拒绝策略的整体使用情况有所不同。例如,兰州方言使用者在附加部分使用了“道歉”策略,但这一策略在东乡语使用者选择的拒绝策略中并未出现。第二,在实施拒绝时,东乡族男性和汉族男性选择的拒绝策略存在差异,东乡族女性和汉族女性选择的拒绝策略存在差异。例如,东乡族男性更倾向于在附加部分使用“提出条件”策略,但汉族男性通常更多使用“推迟”策略。第三,在拒绝关系较亲或关系较疏的请求者时,东乡语使用者和兰州方言使用者选择的拒绝策略存在差异。例如,无论关系亲疏,东乡语使用者选择“直接拒绝”策略都要比兰州方言使用者更加频繁。两种语言中拒绝策略使用的相似之处说明东乡族和汉族都认为拒绝本质上是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为了兼顾实现拒绝的交际目的和维持人际关系的社会目的,他们都倾向于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表示礼貌。不同之处揭示了东乡族和汉族实施拒绝时所持的不同礼貌观念和体现的不同礼貌程度,反映了东乡族和汉族社会中关于礼貌不同的社会文化规范以及两个民族各自的社会特征和民族性格。
【关键词】:拒绝 言语行为 社会语用学 礼貌 东乡语 兰州方言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233;H172.2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7-8
  • Abstract8-13
  • 摘要13-2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22-27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22-24
  • 1.2 Purpose of the Study24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24-26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26-27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ckground27-41
  • 2.1 Speech Act Theory27-31
  • 2.1.1 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27-28
  • 2.1.2 Searle’s Speech Act Theory28-30
  • 2.1.3 Bach and Harnish’s Speech Act Theory30-31
  • 2.2 Politeness Theory31-36
  • 2.2.1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31-33
  • 2.2.2 Brown and Levinson’s Politeness Theory33-35
  • 2.2.3 Gu’s Politeness Principle35-36
  • 2.3 Refusal Speech Act36-38
  • 2.3.1 Definition of Refusal36-37
  • 2.3.2 Categorization of Refusal Strategies37-38
  • 2.4 Gender and Language Use38-41
  • 2.4.1 The Dominance Approach38-39
  • 2.4.2 The Subculture Approach39-40
  • 2.4.3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40-41
  • Chapter Three Literature Review41-54
  • 3.1 Studies on Refusal Speech Act41-47
  • 3.1.1 Studies on Refusal Abroad41-44
  • 3.1.2 Studies on Refusal at Home44-47
  • 3.2 Studies on Dongxiang Minority Language and Lanzhou Dialect47-49
  • 3.2.1 Studies on Dongxiang Minority Language47-48
  • 3.2.2 Studies on Lanzhou Dialect48-49
  • 3.3 The 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 (CCSARP)49-51
  • 3.4 Pragmatic Studies of Dongxiang Minority Language51-54
  • Chapter Four Method54-69
  • 4.1 Research Questions54-55
  • 4.2 Participants55-56
  • 4.3 Instrument56-57
  • 4.4 Design57-62
  • 4.4.1 Controlling of Variables58-59
  • 4.4.2 Design of Role-play Situations59-60
  • 4.4.3 Design of DCT Questionnaire60-62
  • 4.5 Role-play62-64
  • 4.5.1 Preparation for Role-play62
  • 4.5.2 Conducting of Role-play62-63
  • 4.5.3 Transcription of Role-play63-64
  • 4.6 Pilot Study64-66
  • 4.6.1 Preparation for Pilot Study64-65
  • 4.6.2 Conducting of Pilot Study65-66
  • 4.7 Large-scale Questionnaire Survey66-69
  • 4.7.1 Preparation for Large-scale Investigation66
  • 4.7.2 Conducting of Large-scale Investigation66-67
  • 4.7.3 Data Analysis67-69
  • Chapter Five Results69-85
  • 5.1 Overall Patterns of DML Speakers’ Choices of Refusal Strategies69-73
  • 5.2 Effects of Gender Difference on DML Refusal Strategies73-76
  • 5.3 Effects of Social Distance on DML Refusal Strategies76-78
  • 5.4. Comparison of Refusal Strategies in DML and LD78-85
  • 5.4.1 Overall Patterns of LD Speakers’ Choices of Refusal Strategies78-80
  • 5.4.2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Refusal Strategies in DML and LD80-85
  • Chapter Six Analyses and Discussion85-99
  • 6.1 Discussion of Overall Patterns of DML Refusal Strategies85-88
  • 6.2 Discussion of Effects of Gender Difference on DML Refusal Strategies88-90
  • 6.3 Discussion of Effects of Social Distance on DML Refusal Strategies90-93
  • 6.4 Discussi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ML and LD Refusal Strategies93-99
  • 6.4.1 Similarities between DML and LD Refusal Strategies93-94
  • 6.4.2 Differences between DML and LD Refusal Strategies94-99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99-103
  • 7.1 Main Findings99-101
  • 7.2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101-103
  • References103-113
  • Appendices113-119
  • Appendix A Questionnaire on Refusal Strategies in DML113-116
  • Appendix B Questionnaire on Refusal Strategies in LD116-119
  • Publications of the Author1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青;浅谈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能力[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2 刘卫兵;;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3 王爱华,吴贵凉;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性层面的调查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付习涛;论言语行为的性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5 钱乐奕;道歉言语行为中请求策略的使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刘思;樊葳葳;;言语行为集理论及其应用初探[J];外语教育;2005年00期

7 胡方芳;;对言语行为构成规则的重新思考[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8 刘琼;殷正坤;;虚构话语是一种言语行为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S1期

9 张晶;危鸣辉;;英汉外交语篇言语行为构建及其异同[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10 沈志;;请求言语行为面面观[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咪咪;;批评言语行为中日对照研究——以电视剧为题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郑立华;;试论言语行为的社会意义[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4 叶华;;医生言语行为浅析[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唐炎;龚坚;郭礼;张新;;基于言语行为的体育教师课堂角色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晏小萍;;性别、权势与礼貌策略在汉语请求、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表现[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7 陈俊;张积家;张艳辉;;教师管教言语行为语效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胡友信;;“THANK YOU”用语的言语行为与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黄永红;;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蕊;汉语“说”类言语行为标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礼勇;中国人言语行为的社会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4 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崔蓬克;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树伟;俄语言语交际中的“高兴”类言语行为[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2 伊曼;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3 洪姗;中澳大学生警告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何雪艳;《红楼梦》修辞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5 张宁;基于FIAS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言语行为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5年

6 靳钰;[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邱竹;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8 林箭;政治职场会话中的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黄海艳;霍桑短篇小说中人物言语的翻译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刘馨;中学地理优质课课堂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82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82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6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