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短语“这样一来”的功能与用法
本文关键词:固化短语“这样一来”的功能与用法
更多相关文章: 这样一来 一来 功能性成分 话题标记 语境吸收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这样(那样、这么、那么、这、那、如此)"等与"一来"结合形成的短语及其中的"一来"。"这样一来"等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功能性成分,其中的"一来"具有标记话题的作用;"一来"的语法化是在"来"依靠隐喻达成虚化后通过语境吸收实现的。此外,"这样一来"中的"一来"与"一来……二来……"中的"一来"是不一样的结构。
【作者单位】: 浙江传媒学院话语与传播研究中心;
【关键词】: 这样一来 一来 功能性成分 话题标记 语境吸收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零、引言现代汉语中的“一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用法:一是作为一般动词短语出现在复句或紧缩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中,充当分句的谓语,如“老师一来学生就不出声了”;二是用在对称格式中,如“一来一回““一来二去”,这是一般动词短语的指称性用法;三是出现在指示代词“这样、那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0年04期
2 徐默凡;“这”、“那”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1年05期
3 吴为善;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4 左双菊;;“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诱因[J];汉语学习;2011年03期
5 石毓智;指示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J];汉语学习;1997年06期
6 张小艳;杨万里诗助词“来”的用法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张寒冰;;“来”的“代动用法”再考察[J];汉语学习;2013年04期
8 杨玉玲;;单个“这”和“那”篇章不对称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9 张谊生;;语法化现象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J];语文研究;2010年04期
10 杨玉玲;;“这么”和“那么”篇章不对称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陈维友;蔡文娟;;韵律对英语诅咒插入语和汉语离合词表达的制约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熊仲儒;;汉语中无定主语的允准条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严芳;;浅谈对外汉语中离合词的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官杨;;程度副词修饰名词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田野;;北京话强调焦点句音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杜春妙;;从“这”的误译谈起[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张化瑞;;以词义为主轴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林建平;;轻重与“方言语调”[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靳光瑾;;计算机理解汉语需要语法理论支撑[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毛世桢;曾玉萍;沈倍蕾;;普通话语调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宗政;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许丹;HSK大纲中的动宾组合带宾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艳艳;“V一把”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2 陈昌来;;由代动词“来”构成的述宾短语及数量词的功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谢晓明;;假设类复句关系词语连用情况考察[J];汉语学报;2010年02期
4 段业辉;“这样”的语义指向和已知信息的代词化[J];汉语学习;1987年06期
5 崔潮;说说汉语的指示代词[J];汉语学习;1989年05期
6 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0年04期
7 徐默凡;“这”、“那”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1年05期
8 潘文,申敬善;试论“来”的替代条件[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9 王灿龙;说“这么”和“那么”[J];汉语学习;2004年01期
10 左双菊;;“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诱因[J];汉语学习;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历时、共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燕燕;泛义动词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斐;“来”和“去”的语法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伟丽;“去”从离义到往义演变的考察[D];河南大学;2006年
4 陈睿;代动词“来”的使用条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周夏;代动词“来”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谢群霞;话题后“啊”的语用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徐抒;现代汉语中的代动词“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22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22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