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语言变异修辞及语境的探究
本文关键词:相声语言变异修辞及语境的探究
【摘要】:相声是中国特有的能引发观众笑声的喜剧艺术,是典型的以语言为主的综合性调控系统。本文以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专业组获奖作品和近七年“CCTV春晚”相声类作品为主要研究语料,分三章节重点论述了相声语言的变异修辞手段、相声变异修辞语言解码中的语境利用,以及相声变异修辞语言艺术的文化反思。相声,始终坚持语言的主体地位,采用与衍生既有的变异修辞手段促使语言趋于时尚新奇,又借用丰富复杂的语境因素通过在相声变异修辞语言解码中发挥激活作用、填充作用和制约作用来实现语言幽默效果。与此同时,变异修辞手段作用下的相声语言,也能充分发挥沟通创新发展与传统回归中的纽带作用,发掘出在女性修辞语言表达中的文化魅力。总之,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综合分析、对比分析的方法较全面地分析了新兴相声语言与语境因素的构成、关联和文化价值,以期能呈现出时下相声语言的发展新貌,为相声振兴提供语言学借鉴。
【关键词】:相声语言 变异修辞 语境利用 文化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16
- 1.1 研究意义7-8
- 1.2 研究综述8-14
- 1.2.1 相声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动态8-12
- 1.2.2 变异修辞理论的研究成果12-14
- 1.3 研究内容14-15
- 1.4 研究目标15-16
- 第2章 相声语言的变异修辞手段16-44
- 2.1 语音形态变异16-23
- 2.1.1 韵律变异16-18
- 2.1.2 谐音变异18-21
- 2.1.3 摹声变异21-23
- 2.2 语义内容变异23-33
- 2.2.1 词义变异23-27
- 2.2.2 词语超常搭配的语义变异27-30
- 2.2.3 悖离常识的语义变异30-33
- 2.3 语法结构变异33-37
- 2.3.1 词语变异33-36
- 2.3.2 句子成分变异36-37
- 2.4 语体风格变异37-44
- 2.4.1 语体渗透38-41
- 2.4.2 方言情趣41-42
- 2.4.3 辞格的综合运用42-44
- 第3章 相声语言变异修辞解码中的语境利用44-58
- 3.1 相声的语境要素44-47
- 3.2 激活作用47-50
- 3.2.1 语言激活47-48
- 3.2.2 情感激活48-49
- 3.2.3 消极激活49-50
- 3.3 填充作用50-55
- 3.3.1 语言因素的填充50-51
- 3.3.2 副语言因素的填充51-55
- 3.4 制约作用55-58
- 3.4.1 语言制约55
- 3.4.2 文化制约55-56
- 3.4.3 心理制约56-57
- 3.4.4 物理制约57-58
- 第4章 相声语言变异修辞艺术的文化反思58-62
- 4.1 相声创新发展与传统回归的纽带58-60
- 4.2“女相声”语言修辞魅力的展现60-62
- 第5章 结语62-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星;;网络语言初探[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5期
2 李霞;;语言变异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郭继荣;李园园;王静;;我国最近二十年语言变异研究综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施春宏;语言调节与语言变异(下)[J];语文建设;1999年05期
5 丁崇明;语言变异的部分原因及变异种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吴国华;语言的社会性与语言变异[J];外语学刊;2000年04期
7 张辉;语言变异的本质与制约[J];福建外语;2000年02期
8 肖建安;论语言变异中的语境[J];娄底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9 郑敏;语言变异与公安语言的规范化[J];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10 黎运汉;语言变异研究的深入与开拓──读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J];语文研究;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密容;;网络语言试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美莺;;网络语言刍议[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一集)[C];2003年
3 周晓晶;;从语言变异的视角解析新词收录和词语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许钟宁;;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唐厚广;;语言与逻辑问题探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锦国 大理学院文学院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新意来自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芮东莉;译介工作:永远的桥梁工程[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赵凤华;经济全球化下怎样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化[N];科技日报;2009年
4 上海交通大学 张玉梅;语言正越来越“多中心化”[N];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赵强;言语魔方[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延龙;在通往语言途中的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山东大学;2008年
3 于全有;语言底蕴的哲学追索[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焱;语言变异与社会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5 吴丽好;香港网络时代与华文二语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婷婷;浅析网络变异语言的类型及社会功能[D];河北大学;2015年
2 杨赫;英汉广告语言变异的语篇功能对比分析[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3 刘晓宇;中英网络语言变异的人际意义比较分析[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4 曹娟;小说“The House of the Dead Hand”中的语言变异及汉译[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郭士鑫;广告语言特点及偏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海婧;网络语言的流行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吕雯青;我国现代广告语言变异现象分析[D];苏州大学;2016年
8 王园淋;女主角的社会语言特征及所属阶层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9 柏芬;网络语言的“符号”与“游戏”的二重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10 周一凡;相声语言变异修辞及语境的探究[D];南昌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29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29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