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研究法的中国女大学生恭维语回应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语篇研究法的中国女大学生恭维语回应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恭维语 恭维回应 恭维主题 语篇研究法 两方交际 三方交际
【摘要】:作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种,恭维语在各种社会情境中被广泛使用。恭维语可巩固话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但回应恭维时,应答者需权衡以下两个准则:同意恭维或避免自满。先前的恭维研究主要针对恭维语的程式化及性别研究。然而,随时间推移以及对数据收集方法的质疑,恭维语应以一种新型并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收集方式来进行分析。在本篇论文中,我们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自然语料收集法而非语篇补全测试法。研究表明,在社会交际中,自然语料能够帮助研究者调查语言是如何在自然场景中组织并予以实现的。然而语篇补全测试法反映的是书面语料,过于正式,因此很难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语料。这篇论文主要针对中国女大学生的恭维语行为,意在探索恭维言语行为在两方及三方交际中回应方式的不同以及在不同主题下,恭维回应如何出现差异。根据语篇研究法的基本框架,本研究试图记录自然语料中的话轮,从恭维言语发出者自身的意图及听者的理解去分析语料。此外,语境的因素也被考虑在内。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大学生的恭维回应策略因恭维主题而有所不同。在两方和三方交际中,不同的恭维主题,如外貌、所属物、能力和性格的拒绝、规避和同意等策略的占比呈现很大不同。在两方交际中,同意策略的使用会比三方交际中频繁。这一差异与话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及不同恭维主题对面子施加程度有关。对于中国女大学生来说,恭维语可以增强话语参与者之间的感情,但也可能会危及到恭维参与者之间的面子。在恭维主题和各种语境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女大学生在三方交际中的恭维回应策略会比两方交际更为复杂。
【关键词】:恭维语 恭维回应 恭维主题 语篇研究法 两方交际 三方交际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Introduction11-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 1.2 Research Objectives12-13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3-14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14-15
- 2. Literature Review15-33
- 2.1 Politeness Theories15-23
- 2.1.1 An Overview of Brown and Levinson's Face Theory15-17
- 2.1.2 Post-modernists' Criticisms of Brown and Levinson's Face Theory17-19
- 2.1.3 Discursive Approaches to Politeness19-23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23-33
- 2.2.1 Studies of 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 Abroad23-27
- 2.2.2 Domestic Studies of 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27-29
- 2.2.3 Summary of Previous Studies in the Examination of Compliments29-33
- 3. Research Methods33-47
- 3.1 Research Design33-34
- 3.2 Data Collection34-36
- 3.2.1 Tape-recorded of Naturalistic Data Collection34-35
- 3.2.2 Observation of Daily Conversation35-36
- 3.3 Data Transcription36-38
- 3.4 Data Analysis38-39
- 3.5 Coding Scheme39-47
- 3.5.1 Coding Scheme of Compliment Topics39
- 3.5.2 Coding Scheme of Compliment Response Strategies39-47
- 3.5.2.1 Acceptance41-42
- 3.5.2.2 Mitigation42-44
- 3.5.2.3 Deflection44-45
- 3.5.2.4 Rejection45-47
- 4. Results47-53
- 4.1 Compliment Topics47-48
- 4.2 Compliment Responses in Relation to Topics48-53
- 4.2.1 Dyadic Communication48-49
- 4.2.2 Triadic Communication49-50
- 4.2.3 Comparison of Dyadic and Triadic Communication50-53
- 5. Discussions53-63
- 5.1 Research Questions Revisited53-54
- 5.1.1 Answer to Research Question One53-54
- 5.1.2 Answer to Research Question Two54
- 5.2 Dyadic and Triadic Comparison with Discursive Approaches54-58
- 5.3 Factors Influence Dyadic and Triadic Compliment Responses58-63
- 5.3.1 Participant Relations58-61
- 5.3.2 Imposition of Face by Different Compliment Topics61-63
- 6. Conclusions63-66
-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63-64
- 6.2 Limitation of the Research64-66
- Bibliography66-69
- Appendix A69-79
- Appendix B79-89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9-91
- 学位论文数据集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曼茜;;英汉恭维语的文化折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2 吴锋针;恭维语在实施过程中的文化差异[J];台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3 蔡春驰;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林卫杰;;恭维语反应方略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余意;兰杰;;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恭维语异同[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李云捷;;恭维语应答的变异调查与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张鸾;;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年01期
8 席于霞;;浅析中西方恭维语的社会文化意蕴[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王盼盼;;英汉恭维语对比微探[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汪金凤;;中英恭维语中能力话题的文化差异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娜;;中英恭维语之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霄鹏;;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双;中美大学生汉英恭维语历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琳;俄汉恭维语的语用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张瑜;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恭维语及其回应语的性别差异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殷彩艳;基于语篇研究法的中国女大学生恭维语回应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汪方方;多维视野中的俄汉恭维语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林峰;英汉恭维语跨文化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7 杨晓谦;英汉恭维语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8 梅德维杰娃·克里斯蒂娜;汉俄恭维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文琳;中国恭维语及恭维语应答的变迁[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璐;基于评价理论的汉美恭维语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37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37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