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仁”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论语》中“仁”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摘要】:认知语言学基于体验哲学基础,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结果。基于人类经验基础,语言依赖于概念形成的过程并反映这一过程。人类概念形成的过程则以原型为基础,通过范畴化实现,其间涉及隐喻和转喻。范畴化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为探索语言意义和人类经验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以《论语》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基于范畴化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仁”的不同层次的概念意义及其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为:(1)通过分析“仁”的概念范畴以及其概念系统的形成,解释为什么“仁”被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准则;(2)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考察概念“仁”的认知机制,解释为什么“仁”这一抽象概念被广泛传播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采用内省的研究方法,并参考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推荐的吴国珍先生翻译的《论语》英译本。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仁”的概念范畴分析,研究了“仁”与中华民族道德标准中各项德目的关系,详细的展现了“仁”的概念系统,并得出“仁”成为中华民族道德标准和伦理准则核心的原因;(2)通过对《论语》中关于“仁”的概念隐喻分析,得出了人们对概念“仁”的认知方式,这种基于自身经验的认知方式为“仁”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3)不仅孔子一些关于“仁”的表述是隐喻的,而且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本质上也是隐喻的。“孝”作为孔子关于“仁”思想的隐喻形式,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本质是实现仁政而非建立约束大众的伦理准则。这是由于《论语》中缺乏具体的语境,加之人们对《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解读之只停留在字面的含义,忽略了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对隐喻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对孔子思想一定程度上的误读。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思想重视以人为本,遵循封建秩序,孔子仁政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和家庭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核心。本文证明了概念“仁”的范畴化过程亦是其意义的形成过程,隐喻的使用则丰富了“仁”的内涵,这为更好地把握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人类共同的经验基础,概念“仁”的认知方式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参考,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价值基础。同时,本文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认知语言学关于范畴化理论和隐喻理论的观点,突显了范畴化和隐喻在人类概念意义形成中的作用,为运用认知语言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和中国文化元素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仁 范畴化 概念隐喻 《论语》 认知语言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0-05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7
- Abstract7-10
- 摘要10-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7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14
- 1.2 Research Objective14-15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15-16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16-17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7-25
- 2.1 Benevolence in Philosophy17-19
- 2.2 Benevolence in Ethics19-22
- 2.3 Benevolence in Other Fields22-23
- 2.4 Summary23-25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5-40
- 3.1 Categorization Theory25-29
- 3.1.1 Category and Categorization25-26
- 3.1.2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ategorization26
- 3.1.3 The Prototype Theory26-28
- 3.1.4 Levels of Categorization28-29
- 3.2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29-38
- 3.2.1 Working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29-30
- 3.2.2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ptual Metaphor30-33
- 3.2.3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33-36
- 3.2.4 Found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36-38
- 3.3 Summary38-40
- Chapter Four Cognitive Analysis of Benevolence in The Analects40-68
- 4.1 Etymological Meaning of Benevolence40-42
- 4.2 Connotations of Benevolence42-47
- 4.2.1 Core of Benevolence42-43
- 4.2.2 Essence of Benevolence43-45
- 4.2.3 Externalization of Benevolence45-47
- 4.3 Benevolence and Other Constant Virtues as Categories47-55
- 4.3.1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48-49
- 4.3.2 Benevolence and Propriety49-51
- 4.3.3 Benevolence and Wisdom51-52
- 4.3.4 Benevolence and Sincerity52-53
- 4.3.5 Benevolence as the Topmost Virtue: A Summary53-55
- 4.4 Metaphorical Interpretations of Benevolence55-63
- 4.4.1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Benevolence55-56
- 4.4.2 Orientation Metaphors of Benevolence56-58
- 4.4.3 Ontological Metaphors of Benevolence58-62
- 4.4.4 Factors in Metaphors of Benevolence62-63
- 4.5 Filial Piety as the Metaphorical Manifestation of Benevolence63-67
- 4.6 Summary67-68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8-72
- 5.1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68-70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70-72
- References72-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艳;陈全献;;探究去范畴化的定义[J];科技信息;2009年02期
2 罗建平;;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简述及讨论[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贾志高,程杰;隐喻语言中的范畴化[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刘润清,刘正光;名词非范畴化的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5 陈建生;杨玉娟;;词义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张士奇;;模糊语言与原型范畴化理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4期
7 王莉;;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使用规律的次范畴化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梅晴;;诌议语言的范畴化及其过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7期
9 齐红霞;谢勇;;名词的功能游移是名词非范畴化的结果[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宋江录;;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研究评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2 黄伟红;;类典型论,范畴化和词义扩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陆红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多义性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习武;王金勇;;汉英动词次范畴化对应关系的形式描写[A];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韩习武;刘春阳;;汉语动词次范畴化的形式描写[A];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陈伟;范畴化理论中几个问题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昭;《汉俄大词典》单字条目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罗亚喃;范畴化的剖析:fMRI和ERP研究综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3 郭建强;范畴化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海宁;范畴化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5 沈丽双;中国日报中名词非范畴化现象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6 赵璐;《论语》中“仁”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7 周吉红;语言的非范畴化及其演变过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莹;名词非范畴化的制约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唐芳;中文新闻标题的非范畴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牛永娟;汉语“有一种……叫(做)……”构式的范畴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33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33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