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反义复合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词类定位

发布时间:2017-08-26 07:17

  本文关键词:反义复合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词类定位


  更多相关文章: 反义复合词 反义并列框架 周遍性 去范畴化


【摘要】:反义复合词在整个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自成一体,具有特殊性。两个相反或相对的语素受并列框架的语义赋值,带有周遍性的语义特征。在该语义特征的促动下,直接投射到句法层面,实现为有标记的句法表达形式,从而带有一定的指称性。反义复合词是处在动/名连续统的过渡地带,且偏向于名词一端的非典型的词汇形式,在整个词类范畴中具有特殊地位。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外训系;
【关键词】反义复合词 反义并列框架 周遍性 去范畴化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反义复合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如“利害、长短、动静、大小、来往”等,是一个封闭的类,在整个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自成一体,有其特殊性。一是反义复合词为并列构词,相对于类义并列和同义并列而言,其内在诱因并非是为了表达的精细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陆俭明;;句法语义接口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199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巧云;;联合四字熟语的句法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6期

2 司显柱;彭媛;;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转类词语库的研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祁峰;;“副词+名词”结构研究的构式语法视角[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4 陆士宇;;“NP+了”句式的认知解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翁义明;王金平;;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动因竞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6 曾小兵;邱丽娜;张普;张志平;杨尔弘;;语言监测中词语构造能力的分析及其应用[J];长江学术;2011年03期

7 金蓓;杨国华;;基于HPSG理论的大学生英语口语困难实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9期

8 陈颖;;谈“语义和谐律”——读《汉语语法语义研究新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宋苗境;;从《老乞大》中看“们”的使用和发展[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10 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J];辞书研究;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明海;亢世勇;;语义角色句法实现的词汇语义制约信息库的建设及其应用[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3 亢世勇;许小星;;现代汉语句系系统的构建和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4 曾小兵;邱丽娜;张普;张志平;杨尔弘;;语言监测中词语构造能力的分析及其应用[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姣;;简论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现象[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李侠;配价理论与语义词典[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熊岭;现代汉语指称范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向琦丽;现代汉语名词活用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许文颖;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李秀娟;《吕氏春秋》形容词转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聂云;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曲文蕾;《吕氏春秋》词类活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明海;核心语义角色句法实现的词汇语义制约[D];鲁东大学;2011年

9 苗艳艳;非时地名词作状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丽哲;“S比NP还NP”构式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詹卫东;80年代以来汉语信息处理研究述评──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应用背景之一[J];当代语言学;2000年02期

2 刘丹青;“唯补词”初探[J];汉语学习;1994年03期

3 王黎;关于构式和词语的多功能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竟成;现代汉语里的名作动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01期

5 蔡镜浩;关于名词活用作动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04期



本文编号:740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40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7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