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小量义”格式的汉韩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7 22:10

  本文关键词:“小量义”格式的汉韩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小量义 汉韩对比 (一)点儿 一下 jogeum(■■) jom(■)


【摘要】:文章以现代汉语"小量义"表达方式中使用频率高、出错率也高的"(一)点儿""一下"与韩语中"小量义"表达方式"jogeum/jom"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第二外语教学提供依据。"(一)点儿""一下"以及韩国语的"jogeum""jom"都具有"小量义",而"请求义"和"承诺义"就是从这个小量义发展而来的。在韩国语中,"分量少""程度低"和"动作短促"之意都是用"jogeum2"以及"jom1"来表达。"(一)点儿"和"一下"作为数量词,在VP或AP后面做补语。韩国语中除了"jogeum1"做名词之外,其他"jogeum2""jom1"和"jom2"都属于副词,而且句子中的位置也很灵活,甚至可以单独成句,表示强烈要求。"(一)点儿"修饰名词性成分或用于全量格式时要译成"jogeum1",修饰动词性成分或形容词性成分表"小量义"时要译成"jogeum2"或"jom1",而用于祈使句时则只能译成"jom2"。"一下"修饰动词时如表"小量义"要译成"jogeum2"或"jom1",如表"请求义"或"承诺义"要译成"jom2"。此外,"一下"修饰少数名词、形容词的超常搭配,因表示"小量义",要译成"jogeum2"或"jom1"。
【作者单位】: 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韩国釜山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小量义 汉韩对比 (一)点儿 一下 jogeum(■■) jom(■)
【分类号】:H146;H55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量”是人们认卸世界、把握世界和表述世界的重要范畴。在人们的认知世界中,事物(包括人、动物)、事件、形状等无不含有“量”的因素。35因此量范畴作为语言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语义语法范畴,其表达方式也非常丰富。现代汉语中表“小量义”的表达方式也较多。本论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周元琳;“(一)点儿”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3 甘智林;“V+一下_2”格式的语法意义[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甘智林;带宾“V+一下_1”、“V+一下_2”格式的语序问题[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单宝顺;肖玲;;“一下”与礼貌原则[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高频;;“一下”的语法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7 相原茂,沙野;数量补语“一下”[J];汉语学习;1984年04期

8 胡孝斌;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J];汉语学习;1997年02期

9 高频;;“V_+一下”格式中动词的选择限制初探[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蒋湘平;;对“V一下_2”格式的语用考察[J];汉语学习;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卫国;“有点”的意义用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周元琳;“(一)点儿”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4 路崴崴;;“V一下”结构语义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甘智林;“V+一下_2”格式的语法意义[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甘智林;;动量词“下”、“次”语义特征的比较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甘智林;带宾“V+一下_1”、“V+一下_2”格式的语序问题[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单宝顺;肖玲;;“一下”与礼貌原则[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曲建华;;汉语动量词语法功能溯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高频;;“一下”的语法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张旺喜;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平;“A点儿+V”与“V+A点儿”[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鹿荣;现代汉语供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真;现代汉语“一V再V”格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谢蓓;广西桂平粤方言动词重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林华;上海话“VVC”结构的语法化及其情态表达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灵霞;现代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用法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薛玉;汉语动词重叠式与动量副词共现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段海霞;韩中微量表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吴慧平;外国学生动词重叠式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萌;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形式语法、语义、语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林青松;《西游记》动词重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周元琳;祈使句式“V着点儿!”对动词的语用、语义和句法选择[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3 路崴崴;;“V一下”结构语义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甘智林;“V+一下_2”格式的语法意义[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J];国外语言学;1994年03期

6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7 刘月华;动量词“下”与动词重叠此较[J];汉语学习;1984年01期

8 相原茂,沙野;数量补语“一下”[J];汉语学习;1984年04期

9 王继同;说“一点点”[J];汉语学习;1988年06期

10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吉子;汉语与韩国语语音对比[J];东疆学刊;2001年04期

2 贾俟萌;马猛;;现代韩国语派生词与汉语派生词的对比研究[J];才智;2010年35期

3 刘小瑜;;韩国语接续副词和汉语连词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9期

4 刘一;;韩国语、汉语、英语的“现在完成体”特征对比简析[J];海外英语;2011年14期

5 金迎喜;严辰松;骆敬敏;;韩国语“-■”(客)和汉语“客”的语法化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李泽铭;;浅谈韩国语和汉语的语序比较[J];才智;2012年31期

7 杨云升;韩国语与英语特点比较[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李梓tD;;惯用语中韩国语‘■’和汉语“东”的对应情况[J];青春岁月;2013年24期

9 贺志杰;;韩国语接续副词与汉语连词的对比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徐春兰;;浅谈韩国语和汉语过去时制表达方式及其特点[J];文学教育(中);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毕玉德;程兰涛;;韩国语动词语义分类树的推导[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毕玉德;;韩国语句法语义信息词典的C语言描述及其计算机实现[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汉语与韩国语比较研究[N];光明日报;2001年

2 [日]大西广;统一部分文字:“东亚人”应该做的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刘静;汉韩运动事件表达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李恩华;“V到+NP、V在+NP”的句法语义汉韩对比研究及其理论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白莲花;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陈志宏;韩国语汉字词词缀与汉语词缀的对比[D];延边大学;2013年

6 申慧淑;城市朝鲜族语言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全今淑;韩中语序制约因素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8 贾晴;基于数据库的汉韩对话语篇指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慧贞;韩汉多层状语连用语序对比[D];延边大学;2012年

10 任广旭;中韩数词应用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香兰;汉语“进/出”与韩国语“(?)”的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2 周立选;韩国语“(?)”与汉语“心”的对比[D];延边大学;2009年

3 马安平;韩国语和汉语否定词的对比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李吉子;汉语“什么”和韩国语“(?)”对比[D];延边大学;2002年

5 席亚楠;韩国语连语在汉语中的对应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6 安小燕;韩国语‘(?)’和汉语‘轻’的对比[D];延边大学;2013年

7 张小昌;韩国语‘(?)’和汉语‘亮’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8 赵卫东;韩国语‘??’的特性及与汉语的对应关系[D];延边大学;2009年

9 姜银花;汉语歇后语的特征及其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关系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王立民;韩国语动词“(?)”的特征和在汉语中的对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46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46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a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