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对外汉语教学中动结式习得及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8 10:54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动结式习得及偏误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对外汉语教学 动结式 第二语言习得 偏误分析 教学策略


【摘要】:动结式表示汉语中动词后加结果补语这一语法现象,是口语中经常出现的语法规则之一。作为汉语中补语结构的一个分支,动结式虽不如一级语法结构备受瞩目,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项语法结构;虽然动结式的句法构成比较简单明了,但结果补语的构成稍为复杂,整体动结式的语义指向也并非单一,再加之动词加结果补语是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动结式在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中的初级阶段至中级阶段也是重要的语法点之一。本论文主要运用文献考察、语料分析、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共分为四部分,首先探讨现代汉语语法中动结式的句法构成特征、动结式的补语语义指向和动结式带宾语时动词与宾语的语义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汉语动结式的语法、语用规则等情况。其次从二语习得理论角度出发,对于近三四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总体情况进行概述,并从语言的共同性和语言的标记性两方面探讨“母语迁移现象”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并对目前学界内有关动结式这一语法的研究情况做出简单梳理,既包括现代汉语动结式语法研究情况,也包括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动结式的习得偏误研究。另外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相关书籍所收录的留学生使用动结式偏误病句、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偏误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留学生习得汉语动结式时常出现的偏误情况,主要分为:成分的残缺、成分的多余、语序不当以及使用不当四种类别。针对动结式的偏误类型,我们结合多方因素探讨引起动结式使用偏误的原因,主要包括母语负迁移的因素、过度泛化的影响、教学方法失当的误导、旧知识的影响和语境的误导等。根据第三章所描述的偏误现象及对其进行分类统计研究的结果,我们从教学原则和教学建议两方面对汉语动结式的教学提出策略,包括对外汉语教师在讲授汉语动结式时应遵循的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复式递进原则以及操练原则;对教学重点的安排、操练重点的甄选以及对比分析法,词汇法以及活动法等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积累经验,并勤于思考,不断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向新高度。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动结式 第二语言习得 偏误分析 教学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一、学术背景梳理10-13
  • 二、研究方法13
  • 三、研究目标和意义13-15
  • 四、语料来源15-16
  • 第一章 现代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特征16-33
  • 第一节 现代汉语动结式的句法结构特征16-23
  • 一、无“得”字的动结式句法结构特征16-18
  • 二、有“得”字的动结式结构特征18-23
  • 第二节 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语义指向和语义关系23-32
  • 一、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23-29
  • 二、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29-32
  • 本章小结32-33
  • 第二章 二语习得相关理论及动结式习得研究概述33-41
  • 第一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情况33-35
  • 第二节 母语迁移现象分析35-37
  • 一、语言共同性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36-37
  • 二、语言标记性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37
  • 第三节 现代汉语动结式习得研究概述37-40
  • 一、现代汉语动结式研究38-39
  • 二、学习者习得动结式的偏误研究39-40
  • 本章小结40-41
  •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动结式偏误分析41-56
  • 第一节 汉语动结式的偏误类型分析41-51
  • 一、成分残缺造成的偏误42-45
  • 二、成分多余造成的偏误45-46
  • 三、语序不当造成的偏误46-47
  • 四、使用不当造成的偏误47-50
  • 五、动结式偏误类型统计分析50-51
  • 第二节 汉语动结式的偏误原因分析51-55
  • 一、动结式习得偏误原因之一:母语负迁移51-52
  • 二、动结式习得偏误原因之二:过度泛化52-53
  • 三、动结式习得偏误原因之三:教学方法失当53-54
  • 四、动结式习得偏误原因之四:旧知识的干扰54
  • 五、动结式习得偏误原因之五:语境影响54-55
  • 本章小结55-56
  •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动结式教学策略56-65
  • 第一节 汉语动结式的教学原则56-59
  • 一、汉语动结式教学的实用原则56-57
  • 二、汉语动结式教学的针对原则57-58
  • 三、汉语动结式教学的复式递进原则58-59
  • 四、汉语动结式教学的操练原则59
  • 第二节 汉语动结式的教学建议59-64
  • 一、教学重点的安排59-60
  • 二、操练重点的甄选60-61
  • 三、教学方法的遴选61-64
  • 本章小结64-65
  • 结语65-66
  • 参考文献66-71
  • 附录1: 第一章涉及的现代汉语动结式语料71-77
  • 附录2: 第三、四章涉及的动结式偏误语料77-81
  • 后记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辉;动结式在几个句式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4年03期

2 施春宏;;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J];中国语文;2004年06期

3 熊仲儒;刘丽萍;;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胡敕瑞;;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J];中国语文;2005年03期

5 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6 刘街生;;动结式组构的成分及其关系探讨[J];语言研究;2006年02期

7 吴茂刚;;近二十年来动结式研究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8 彭国珍;;偏离类动结式的句法特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林燕;徐兴胜;;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派生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赵琪;;作用于自身的英汉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山东外语教学;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施春宏;;动结式的配价分析[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3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杨洁;;“V着(zháo)”与“V到”的替换条件及其动因分析[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宗宏;现代汉语使因突显类致使构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何玲;英汉动结构式增效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6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艳;现代汉语动结式“V错”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琳;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英语非常规动结式构建[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石婉;《儿女英雄传》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谭力;汉语动结式“一V一个R”的构式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姜灿中;汉语动结式的历时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张慧;“V走”结构多角度考察[D];延边大学;2016年

7 张立冰;对外汉语教学中动结式习得及偏误分析[D];苏州大学;2016年

8 万春兰;基于事件结构理论的现代汉语动结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9 吴华钊;“X死(了)”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10 易查方;动结式“V满”及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47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47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f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