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与身体-情感转喻解读
本文关键词:镜像神经元与身体-情感转喻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身体-情感转喻 他心感知 镜像神经元 心理因果性 因果蕴涵推理
【摘要】:身体-情感转喻是一种以身体行为喻示情感的身体-情感语言表达。这里提出的身体-情感转喻解读方案,是基于心智哲学视域下语言研究整合心智哲学他心感知研究的成果。他心感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他人的动作做出识别;对他人动作的识别特别是对他人行为-情感表达中的动作识别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前提。身体-情感语言表达的识解是这样的:人类身体结构、心智结构、神经结构相似,因而通过身体行为流露出来的情感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而通过大脑镜像神经系统的"观察"可以在观察者内心仿拟地重建他心重要的心智过程,进而启动自身涉及心理因果性的推理进程以进行理解,尽可能地把说话者的情感还原出来。身体-情感的社会性和语言表达的社会性是身体-情感语言表达他心感知之可能的必要条件,而感知主体的感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及其把握语境、开展推理的能力构成了身体-情感语言表达他心感知之可能的充分条件。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
【关键词】: 身体-情感转喻 他心感知 镜像神经元 心理因果性 因果蕴涵推理
【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含义研究的新常态:含义与因果蕴含”(2015BYY02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1.前言身体-情感转喻是一种以身体行为喻示情感的身体-情感语言表达。本文提出的身体-情感语言表达解读方案是基于心智哲学视域下语言研究整合心智哲学关于他心感知研究成果而做出的尝试。他心感知研究的是如何认识他人的心理状态(mental state),如其思想、情感、愿望、意图、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官群;姚茹;孟万金;;μ波抑制的界定、功能及其应用——揭示镜像神经元活动的机制和意义[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5期
2 马健;;文化规制为何会失灵?[J];商业研究;2015年03期
3 刘艳;刘春英;陈光希;沈晶;余樱;;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视频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J];护理学杂志;2014年01期
4 柳昀哲;张丹丹;罗跃嘉;;社会神经科学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年06期
5 高阳;李虹;;真实和模拟火灾情境下小鼠的从众行为:一种启发式策略[J];科学通报;2015年15期
6 陈巍;汪寅;;基于镜像神经元的教育:新“神经神话”的诞生?[J];教育研究;2015年02期
7 殷明;刘电芝;;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07期
8 陈菊咏;;视频的出现对国民素质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Z2期
9 官群;;行动为基础的语言观及其对语言学习机制的诠释:一个有关语言习得、理解以及生成的理论[J];山东外语教学;2014年02期
10 杨天明;;大脑中的抉择神经元[J];生命科学;2014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莹;NHBA和B2镇静催眠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2 吴国榕;基于神经影像的多尺度动态有向连接理论与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郭建红;具象思维心身合一属性的表面肌电特征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王晓燕;社会认知视域下的课堂会话协商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5 张奇勇;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及其调节模型[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碧云;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磁共振结构与功能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7 陈荔;从具身认知视角探讨握拳动作的心理效应[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杨;饮酒影响共情的脑机制:来自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证据[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慧;外界评价在手势模仿中对脑激活影响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常晶晶;情绪具身观:来自ERP和fMRI的证据[D];西南大学;2013年
4 王轲娜;认知判断中手部动作模拟的fMRI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曲方炳;身体相关图片心理旋转任务中的身体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朱厚泽;传染性痒的神经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彬;臂丛损伤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后运动皮层重组的fMRI及静息态fcMRI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8 段若男;基于脑电信号的视频诱发情绪识别[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李欣怡;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效果的Meta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2 何爱晶;;从修辞到认知:国内转喻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3 杨凤平;;原型理论框架下的转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庄冬伟;;转喻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5 王冬梅;;情感表达中的隐喻及转喻[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孙亚;;转喻的原型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吴淑琼;文旭;;《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评介[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8 姜占好;陶源;;逻辑转喻说略[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9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10 卢卫中;;转喻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磊;转喻意义的语义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厉梅;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转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改平;呼和浩特方言中詈骂词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于菲;英语V-TIME-away构式的选择限制与转喻识解[D];西南大学;2015年
6 陶晓花;语用转喻标记等效值视角下言外转喻翻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赵立喜;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中的转喻机制及其翻译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宋义;基于语料库的汉英词“脚/foot”的认知隐转喻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庚;《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的转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10 罗敏;隐喻/转喻提高英语多义词教学实效的实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48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48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