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意习语隐喻的文化语义内涵与认知解读
本文关键词:汉意习语隐喻的文化语义内涵与认知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语义内涵 隐喻研究 认知解读 图式理论 概念隐喻 始源域 隐喻现象 知识驱动 目标域 动态性
【摘要】:正语言不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概念隐喻学理论认为隐喻是由概念知识驱动的,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方略。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一书中,从认知的角度运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及意向图式理论系统揭示了隐喻现象,使隐喻研究不再限于文学和修辞学,而正式进入认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语义内涵;隐喻研究;认知解读;图式理论;概念隐喻;始源域;隐喻现象;知识驱动;目标域;动态性;
【基金】: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意大利国别文化与意大利语教学研究》研究项目(YEP06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15;H772
【正文快照】: 语言不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概念隐喻学理论认为隐喻是由概念知识驱动的,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方略。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一书中,从认知的角度运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贤凤;关于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袁利;;基于国际商务交际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运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张英俊;;跨文化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4 柴春曼;李海侠;;浅析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5 谭珍珍;;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调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6 刘颖;;英汉习语中十二生肖动物词的意象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7 张瑞娥,陈德用;由《红楼梦》中酒令的英译谈起[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武丽华;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袁行;试论文化因素对经贸领域中习语翻译的影响[J];安阳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10 李晶;;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冉秀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教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游淑芬;;值得推荐的一本工具书——1995年新版《汉英词典》[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张海涛;;渗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A];2015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3 贾影;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宋莉;跨文化交际法中国英语教学模式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高战荣;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家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李早霞;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守宏;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竹君;吉尔模式下对口译理解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祥瑞;论口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译者的跨文化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伟娜;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沈怡;高校西班牙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调查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娟;中美电视剧中拒绝策略的跨文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鲁翌;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时间学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术芳;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薛积玲;高中英语口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试验[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永霞;中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隋莎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京普;商华;;论方言副词“忒”的语义内涵[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汤京普;商华;;浅谈“忒”语义内涵之变化——以《红楼梦》和现代鲁南方言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6期
3 黄雪来;;浅谈中英颜色词的文化语义内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贾淑芬;俄语中等学校名称的文化语义内涵[J];中国俄语教学;2003年03期
5 罗菲;;“没A没B”结构的语义内涵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商华;;方言副词“忒”的语义内涵和语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傅秀娟;;中日颜色词“红、白”语义内涵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希来古丽·沙布尔;;从维汉颜色词语义内涵看两族文化差异[J];金田;2013年09期
9 梁玉玲;;汉英颜色词“红”与“黑”的语义内涵及其文化背景浅析[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王芳;从特殊词汇的语义内涵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燕玲;;很”与“太”连带结构的比较与分析[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2 周美玲;;可换位的描摹性定语句和状语句的比较[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玲;“没A没B”格式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邢学鹏;中文V+O~P结构的认知语用阐释[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794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94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