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间接言语的实质与动因——评Terkourafi和Pinker之辩

发布时间:2017-09-07 05:04

  本文关键词:间接言语的实质与动因——评Terkourafi和Pinker之辩


  更多相关文章: 间接言语 言语行为 合作 礼貌 辩论


【摘要】:间接言语是日常语言使用过程中十分常见的现象,John Searle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理论深化了我们关于这一现象的认识,但对于交际中说话人为什么要使用言语、间接言语如何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等问题却语焉不详。Marina Terkourafi和Steven Pinker之间新近发生的一场涉及间接言语的实质与动因的辩论进一步表明:间接言语并非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身份地位、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多元化的分析视角。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关键词】间接言语 言语行为 合作 礼貌 辩论
【基金】:南京大学“985工程”三期改革型项目(NJU985JD05)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间接言语是日常语言使用过程中十分常见的现象,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非直接的、不作字面理解的迂回、含蓄或委婉的表达或陈述。近半个世纪前,美国哲学家Searle(1969,1975)就以英国哲学家Austin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为基础,基于命题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对应情况,提出了间接言语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新仁;试探“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行[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建华;;语境与文本理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陆昌萍;;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语用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郭平;;关于言语交际中经济原则的理论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张丽;;基于顺应理论的高职学生英语语用失误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亢娟妮;;动态顺应下的中西方面子观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胡文婷;;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苏杭;;留面子·丢面子——用布朗和莱文逊的礼貌理论分析《老友记》中的一段幽默对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彭可;;“Do you mind smoking?”的语用变异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赵怀志;;拒绝言语行为及应对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文秀;;学习词典中的模糊限制语[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荔辉;;话语省略与认知语境[A];福建省外文学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3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陈顺金;;幽默的合作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丽君;张明丽;宋翊宁;;纽马克翻译理论在公示语英译中的运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三辑)[C];2013年

6 盛新华;柳劲;;自然语言否定的语用功能与交际策略[A];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上卷)[C];2009年

7 冯川源;;On Pragmatic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三卷)[C];2014年

8 毋育新;;近四十年来的汉日对比研究综述——以礼貌现象为焦点[A];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第6辑)[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苏剑;语言演化与语言保护:语言经济学的分析框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洁璇;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淑英;《都柏林人》人际意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许丹;英语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才华;会话含义及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宗政;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婷婷;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分析林译《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黄圆圆;《老友记》幽默对白的语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崔有为;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07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07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2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