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体副词“还”的形式语义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语体副词“还”的形式语义研究
【摘要】:本论文旨在运用生成语法来构建及推导汉语体副词还的形式语义。我们以Krifka对焦点的分类为基本理论框架,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汉语体副词“还”的预设是什么?(2)如何形式化表征体副词“还”的预设?(3)体副词“还”相关句的延续义如何产生的?(4)“还”与量化副词“常常”、“总是”有什么区别?跟Ippolito的观点一致,我们认为汉语体副词“还”与英语体副词still一样基本义是添加算子。“还”预设部分为某一事件(该事件为语境中突显的事件)的情状时间与说话时间前某一时间重叠,而“还”的断言部分为某一事件(该事件为语境中突显的事件)的情状时间与说话时间重叠。“还”的语义有以下几个特征:1)“还”预设部分为命题,即预设某一事件(该事件为语境中突显的事件)的情状时间与话题时间前某一时间重叠,而“还”的断言部分为谓词P表示的事件的情状时间与话题时间重叠;2)“还”带有三个论元:(1)话题时间,类型为i,(2)事件,类型为l以及(3)谓词P,即AspP的指谓,类型为lit,因此“还”的语义类型为illitt;3)“还”对谓词P有一定限制条件,即在话题时间t之前存在一时间t’使得语境中突显的事件取值为真,只有该预设成立,才存在一事件,即谓词P所表示的事件,在话题时间取值也为真。与still不同的是,still的预设部分和断言部分所表示的事件为同一事件,而“还”预设部分和断言部分所表示的事件是否为同一事件,跟事件的情状体有关。当“还”与无界类事件动词共现时预设部分的事件和断言部分的事件具有累积性从而产生了持续性义而当“还”与有界事件动词共现时,预设部分的事件和断言部分的事件不具有累积性因而没有延续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最后比较了“还”与量化副词“常常”、“总是”的不同。一方面,“还”可以与体标记“了”、“过”共现,而“常常”和“总是”不能。另一方面,“还”可以出现在A-不-A疑问算子前,不阻断A-不-A疑问算子取宽域。我们认为这与量化副词“常常”、“总是”源于体副词“还”的核心义是添加义。
【关键词】:体副词 还 添加算子 预设 断言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List of Abbreviations12-13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3-18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3-15
- 1.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Significance15-16
- 1.3 Organizations of this Thesis16-18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8-27
- 2.1 Basic Readings of hai18-20
- 2.2 Semantic Analysis of hai20-22
- 2.3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Counterparts in Other Languages of hai22-25
- 2.3.1 Lobner's Phase-quantification22-25
- 2.3.2 Krifka's Restricted Alternative25
- 2.4 Summary25-27
- Chapter 3 The Presupposition of Aspectual hai27-38
- 3.1 The Falsification of the Commonly-known hai's Presupposition27-30
- 3.2 A Proposal to the Presupposition of Aspectual Particle hai30-33
- 3.3 Presupposition Tests for the Proposed Presupposition33-36
- 3.3.1 The Duality of hai and yijing33-34
- 3.3.2 Presupposition Tests34-36
- 3.4 Summary36-38
- Chapter 4 A Compositional Analysis of the Aspectual Particle hai38-54
- 4.1 The Formalization of hai's Presupposition38-45
- 4.1.1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ense and Aspect38-41
- 4.1.2 The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of Aspectual hai41-45
- 4.2 The Derivation of Continuity of hai-bearing Sentences45-49
- 4.2.1 The Notion of Atelicity45-48
- 4.2.2 Continuity and Atelicity48-49
- 4.3 Difference between hai and Adverbs of Quantification49-52
- 4.4 Summary52-54
- Conclusion54-57
- Notes57-58
- Reference58-62
- Appendix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62-63
- Appendix B 论文引用例证63-65
- Appendix C 详细中文摘要65-67
- Acknowledgements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宿桂艳;;Presupposition[J];科技信息;2009年16期
2 张婷婷;;Literature Review of Semantic Presupposition[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25期
3 牛晓平;;Semantic and Pragmatic Approaches to Presupposition[J];海外英语;2012年14期
4 王峻岩;说预设[J];修辞学习;2002年06期
5 龚玲芬;;A Study of Presupposition in Hotel's English[J];海外英语;2012年19期
6 束定芳;;关于预设理论的几个问题[J];外语研究;1989年03期
7 伍铁平;;论语言的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年01期
8 温锁林;此时无声胜有声——文学作品中预设的妙用[J];修辞学习;2002年01期
9 董峰;;A Study of Cultural Impact on Pragmatic Failure[J];海外英语;2012年21期
10 陈占岐;;语用预设的认知理据(英文)[J];科技信息;2008年3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月晴;英语新闻标题中预设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朱小丽;[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3 邹彩霞;[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4 刘小兰;汉语体副词“还”的形式语义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徐静;真实语境中预设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沈悦英;论文化预设及其在翻译中的应对[D];湘潭大学;2007年
7 产炜炜;预设消失的认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文婧;大学生手机短信预设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郭佳;文学作品中预设的语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杨玉琢;言语交际中的预设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07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07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