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感官系统与语言研究
本文关键词:多模态感官系统与语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模态感官 感官-运动行为 语言器官 言语模块化 造义 多模态转换 多模态搭配 多模态过滤器
【摘要】:本文旨在梳理多模态感官系统与语言跨学科研究的部分成果。文章首先澄清术语的用法。汉语"多模态"对应于英文的肌multi+modality,即神经医学定义的"多模态感官系统"。文献梳理按两条主线进行:一是基于单模态感官的语言学理论,包括乔姆斯基的语言器官论和福德的言语模块论;二是基于多模态感官的语言学理论,包括皮亚杰的经验建构主义、卡密洛夫一史密斯的成长理论、琼森的造义理论,以及笔者的多模态充盈论。文章同时介绍胚胎学对听觉模态、视觉模态的研究,以及触觉与情感依附的研究等。文章重点讨论多模态研究的三个理论问题:多模态转换、多模态搭配与多模态过滤器。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 多模态感官 感官-运动行为 语言器官 言语模块化 造义 多模态转换 多模态搭配 多模态过滤器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1.引言“多模态”(multimodality)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热门话题,涉及语言学、认知科学、哲学、脑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丰文一方面梳理大的研究脉络,勾画一幅全貌图,另一方面集中讨论多模态感官系统与语言的交叉研究。多模态研究的成果主要见于英语文献,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张志敏;;多模态视角下诗画语篇解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曾庆敏;;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性及其作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李战子;陆丹云;;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2012年02期
4 蒋婷婷;;多模态隐喻建构的认知初探[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年02期
5 李力;;幽默的多模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陈明瑶;谢莉;;论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和情感说服功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王小梅;;多模态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J];北方文学(下旬);2012年11期
8 王娣;陈海庆;;多模态语篇中模态间的协同关系[J];知识经济;2013年09期
9 杨旭;汪少华;;电视广告音乐的多模态隐喻机制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13年03期
10 陈金莲;;多模态语篇的接受美学价值取向[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东;谷珍;杨燕平;白鹤;;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及效果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2 张霄军;;多模态语料库:抢救濒危语言的有效途径[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夏凡;王宏;;多模态情感数据标注方法与实现[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4 赵贤;;多模态基底系统性质研究[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友安;胡云安;周绍磊;;Hammerstein系统的多模态模型及其两步辨识法[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钟若飞;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SZ-4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处理与应用评价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康志峰;;口译中多模态的AA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黄俊辉;李文政;李学军;;基于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医疗设计与肿瘤精确治疗[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9 孟祥亮;史元春;杨欣;;基于分层原语的多模态输入统一访问接口[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在SZ-4飞船模拟验证研究[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刘垠;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N];大众科技报;2009年
2 罗绵卫 王建成;中国航天科工高分专项实现零突破[N];中国航天报;2011年
3 记者 刘钊 通讯员 唐世浩 刘瑞霞;三维大气体可视技术取得初步突破[N];中国气象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宝磊;多元优化过程记忆算法及动静条件下多模态寻优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3 潘鸣威;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交际能力:重构与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逯波;多模态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5 谭帅;多模态过程统计建模及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6 王洋;多模态图像检索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张志坚;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融合算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刘亚楠;多模态特征融合和变量选择的视频语义理解[D];浙江大学;2010年
9 叶剑华;三维及多模态人脸识别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钱真;视频多模态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莹;多模态语篇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2 周燕红;幽默广告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于萍;购物网站的多模态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周娜;语文课程中的多模态素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5 邵爽;教科书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苗苗;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裴晓娜;多模态奥巴马竞选海报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窦红双;话语的多模态性:理论与实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龙艳琴;汉语房地产平面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12年
10 袁艳艳;动态多模态话语的模态协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30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3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