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超语言学观
本文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超语言学观
【摘要】:巴赫金的超语言学因对哥本哈根学派和布拉格学派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间接的学理继承关系。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学理继承关系的梳理,发现超语言学观主要反映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论、评价论、语义发生论及信息交换论等方面。超语言学观之所以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有所反映与表现,主要在于两者都传承了人类学和文化学的研究传统,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研究语言,二者都对本体和跨语言本体的超语言领域进行研究。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超语言学 语言符号观 系统功能语言学
【基金】: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13YBWX166)
【分类号】:H0-0
【正文快照】: 一、引言学界已有学者(如胡壮麟、李曙光)注意到超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SFL)之间的关系。胡壮麟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探讨了巴赫金对索绪尔理论的挑战以及巴赫金体裁理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1],而对于二者之间其他方面的关系并未涉及。李曙光对超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壮麟;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李曙光;;巴赫金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常晨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视角[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03期
4 王振华;张庆彬;;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演变:小句之外——J·R·马丁教授访谈录[J];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珍;;英语广播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特点分析——以一则广播稿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陈宏;;专门用途英语核心情态动词实证研究——以法律语篇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丁素萍;白云超;;从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的人际主位功能看不同学科的语言特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任长普;张竹莉;周美才;;衔接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冯浩;刘宇慧;;认知型情态的人际意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李灵哲;;试析语篇教学模式在综合英语课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宋加高;潘子正;;《锦瑟》两种英译文本的概念功能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琚长珍;;汉语社论语篇的主位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郭福霞;;主位推进理论在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10 贺春兰;;几种语言习得观的比较与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思想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邱姣;;态度系统视角下《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点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梁素芹;曹杏;;韩礼德情景语境理论观照下的文学翻译——Oracles & Miracles及其中译本《“剩”贤奇迹》个案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陈治安;周忠杰;;词典封面广告语篇研究:一种评价视角[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彭静;;语境,牵制和影响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蔡有恒;;功能理论与语篇语体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高贞;;名词化与语法隐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苏妮娜;;英语学术语篇中的情态手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彭菲;;学术论文提要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郑建萍;;从系统功能语法看布什每周电台演讲主位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邵春;英语主位化评述结构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国华;国际商务信函的语域分析[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娜;政治演讲中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潘志娟;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卖花女》中人物语言的风格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磊;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语篇分析在专业英语精读课中的运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马春芬;《茶馆》两个英译本的语域等效实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董欣蓉;中美领导人就气候话题讲话中情态责任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张琪;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古诗饮酒五不同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殷猛;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与实践本位驱动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毅;中西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壮麟;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凌建侯;从哲学-语言学看巴赫金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沈华柱;巴赫金语言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对传统语言哲学的批判[J];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5 朱永生;;语篇中的意识形态与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论马丁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10期
6 胡壮麟;;发展中国特色的语言理论研究——纪念高名凯先生诞生100周年[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3期
7 辛斌;;互文性:非稳定意义和稳定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胡壮麟;隐喻与文体[J];外语研究;2000年02期
9 胡壮麟;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10 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永生;功能语言学对文体分析的贡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5期
2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3 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J];中国翻译;2004年05期
4 彭宣维;;第6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周报告内容评述[J];英语研究;2006年04期
5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外语;2006年02期
6 刘士川;;浅谈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系统、功能与语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张敬源;;系统功能语言学前沿动态探讨——第八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刘伟萍;殷耀;;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取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卢水林;;从语篇概念看系统功能语言学面临的挑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10 兰雪香;李秀文;;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独创性[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启示[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杨传智;;试用评价理论来分析“天价切糕”事件网友的评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俊海;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话语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敏霞;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关联理论的互补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王艳;基于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机器翻译质量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乐丽萍;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与广告语篇的翻译[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寿振炜;博客篇类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外交学院;2007年
5 曹静;语篇动态性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6 李鹏;双重指称的功能语言学阐释[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7 李太珠;汉英外交演讲语篇的功能对比[D];广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38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38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