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语拷贝构式的语用涌现研究——基于事件域双重融合模型

发布时间:2017-09-13 10:14

  本文关键词:汉语拷贝构式的语用涌现研究——基于事件域双重融合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汉语拷贝构式 事件域双重融合模型 语用涌现 新认知语用学


【摘要】:汉语拷贝构式作为汉语的一个特殊构式一直受到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分别从结构、系统功能、转换生成、认知等角度对拷贝单句进行了分类、句法、功能、语用等方面的研究,但缺乏理论框架及语料支撑,更未涉及该构式的语用涌现现象。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建立了"事件域双重融合模型"(Event-domain Double Blending Model,简称EDB模型),分别从拷贝构式的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详析其语用涵意涌现现象。笔者首次将该构式的研究从拷贝单句拓展到句层面或句群层面,并通过1200条拷贝构式语料的定性定量分析进一步佐证EDB模型的解释力,也为"新认知语用学"注入了新的研究内容。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汉语拷贝构式 事件域双重融合模型 语用涌现 新认知语用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修辞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项目编号:14BYY152)的阶段性成果 2015年重庆市教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后现代哲学视野中汉语拷贝构式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15SKG115) 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度科研青年项目“汉语拷贝构式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SISU2011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1.汉语拷贝构式的研究现状汉语拷贝构式指动词重复使用的特殊句法现象,前一个动词带宾语,后一个相同动词(拷贝前一动词)带补语,可简写为VOVR,其最大结构特点就是同一个谓语动词接连复现两次,使得宾语和补语可以分别直接跟在动词后面,例如:(1)他神经错乱,他的确爱您爱得神经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聂仁发;重动句的语篇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2 贾红霞;李福印;;状态变化事件与实现事件的概念界定[J];外语教学;2015年01期

3 项开喜;;汉语重动句式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1997年04期

4 王灿龙;;重动句补议[J];中国语文;1999年02期

5 施春宏;;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J];中国语文;2010年02期

6 王寅;;新认知语用学——语言的认知-社会研究取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饶宏泉;;倒置致使句补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闫海芳;段泗英;;区分构式依赖型移就和语境依赖型移就[J];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林忠;;功能语法视角下的重动句句法语义考察[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5 林达青,元传军;重动句语用功能研究综述[J];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6 刘晓林;;论去及物化态及其类型学意义[J];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7 赵国军;;汉语量范畴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王天翼;;对汉语拷贝构式研究的几点反思——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英语研究;2012年02期

9 施春宏;;动词拷贝句的语法化机制及其发展层级[J];国际汉语学报;2014年01期

10 谢福;王培光;;构式视角下“V+O+V+QM”句式研究[J];国际汉语学报;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季竞;;构式“VPt+QM+NP”中数量成分的多角度研究[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5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张旺喜;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淋淋;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V+O’+T”句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艳;“X是X,,(P)”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凯;“VV”类动结式的自主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志超;现代汉语极限义表达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扬秀;重动句原因解释功能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6 金雪花;重动句的制约因素和典型性特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李咸菊;重动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邵洪亮;“V在+L”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霞;“V_1也V_1P”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丽芳;重动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讷,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2 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3 聂仁发;语法意义与语法基本问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4 吕映;汉语重动句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6 李雪;;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7 吴建伟;;英汉运动事件路径语义的句法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05期

8 唐翠菊;;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1期

9 施春宏;;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关理论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2期

10 严辰松;;伦纳德·泰尔米的宏事件研究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现代外语;2005年01期

2 熊维俊;;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和结构边界原则的二语写作教学构想[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4期

3 王天翼;;汉语拷贝构式的“事件域多重传承模型”认知分析[J];外语学刊;2012年03期

4 梁亮;;ECM事件域框架对“门”类事件的阐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熊维俊;刘清玉;;事件域认知模型视角下的语篇连贯再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李振;王雷宏;;事件域认知模型视角下的反义同词现象[J];林区教学;2014年02期

7 熊维俊;;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视角下的语篇连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杜军;;事件域认知模型对二语词汇习得的介入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陆亚;;ECM事件域认知模型与间接指令[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段兰;;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在概念隐喻研究中的应用——一项基于Barack Obama胜选演说词语料库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3年4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天翼;汉语拷贝构式的事件域多重传承模型分析方案[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丁福聚;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的概念隐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露露;汉语衍名的双事件隐喻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熊维莉;关联事件域模式下的汉语数字成语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843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43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9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