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字构式的意向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的”字构式的意向性研究
【摘要】:本文将"的"字视为存在转喻思维的缺省性间接言语行为构式,缺省的中心语是意识基础上以及意向性控制下的意象感受。"的"字构式是意识、意象和意向性等心智因素制约下的产物,以意象表征为中心语内容,以属性表达为前置语考虑,重建语言符号。"的"字构式基本为"属性"+"的"的意义模糊构建。属性的提炼经由意识的输入、意象的规约和意向性的指导、选择、提取3个过程完成,属性的提取和表达为意识、意象和意向性3个心智过程中的常态。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
【关键词】: 意向性 意象 “的”字构式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言外转喻的加强联想模式构建研究”(11YJC740166) 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策略主导-生成认知教学模型构建研究实践”(JG2014010777) 哈尔滨理工大学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英语专业语言技能认知教学模型操作实践”(ZHJG5201504202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汉语“的”字结构的研究历史悠久,但大多还是围绕语法、语义进行,主要针对“的”字为什么以及怎样替代中心语的语义规则展开。“的”字句的探讨多年来并未脱离语义研究的羁绊,研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多元化和精细化拓宽。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盛和心智哲学的复兴,对“的”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李洪儒;王晶;;说话人意义及其结构的研究维度——语言主观意义研究(一)[J];外语教学;2011年05期
4 邹春玲;王浩然;;言外转喻属性模式的微观操作层面分析[J];外语学刊;2014年01期
5 黄国营;;“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J];语言研究;1982年01期
6 高秉江;;图像、表象与范畴——论胡塞尔的直观对象[J];哲学研究;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肖薇;夏竞成;;语用视角下的认知转喻和语篇连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4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陈全静;;数词的紧邻连用与“一再”、“再三”的副词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易莉莎;;浅谈“的”字短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8 黄爱妮;;关于“来着”的几点语用认知上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9 赵彩红;;“烙饼”类同形异构复合词“潜标记”转指的认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马薇薇;;“VP者”与“VP的”的对应关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宋春阳;陆汝占;方向红;;基于类义抽象的汉语复合词义的求解模式探索[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李斌;曲维光;陈小荷;;名词转喻的自动理解[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7 曹跃香;;现代汉语“V+子”式词的指称类别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傅惠钧;王丽玲;;中草药植物隐喻式命名中一物多喻现象探讨[A];修辞学论文集第12集[C];2009年
9 孟瑞玲;;论“的”的语法属性[A];第八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中[C];2015年
10 陈洁羽;;“VP的”与「VPの」的指称性质对比——以“VP的是NP”与「VPのはNPだ」为例[A];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第6辑)[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岩璞;东北小品演员语言中语气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海艳;《论衡》联合式双音词语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娜;意义构建中的概念转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3 李洪儒;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4 蔡晖;;转喻思维产生动因的多元思考[J];外语学刊;2006年06期
5 惠秀梅;;否定意义的主观性[J];外语学刊;2010年06期
6 李洪儒;;疑问句的目的意向——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九[J];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7 王天翼;王寅;;从“意义用法论”到“基于用法的模型”[J];外语教学;2010年06期
8 邹春玲;;“XISY”言外转喻构式论证[J];外语学刊;2012年05期
9 张绍杰;;一般会话含义的“两面性”与含义推导模式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3期
10 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占峰;论社会认知中的意向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王庆奖;真钞与假币——关于语言意向性、制度性的讨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王庆奖;语言意向性、制度性与民主性、独裁性[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4 刘景钊;论意向性的认识功能与实践功能[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倪梁康;;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6 张志林;;分析哲学中的意向性问题[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7 张志扬;;“指非指”:第三类检讨“意向性"的尝试[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8 维之;;意向性概念的理论根据质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10期
9 王湘南;;意向性问题与心理结构观评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10 刘凌;;塞尔的心灵本质思想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丛杭青;戚陈炯;;集体意向性: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2 吴彩强;;意向性和背景[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3 刘琼;;意向性与虚构名称的内涵[A];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研究——第二届中西语言哲学高层论坛暨纪念索绪尔逝世100周年论文集[C];2013年
4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5 吴彩强;;Intentionality等于Intensionality吗?[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6 宋玉坤;贾林祥;;意向研究的新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王志勤;;面向翻译实事本身——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景钊;理解心智: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5年
2 刘 钢;意向性科学与科技发展的新方向[N];学习时报;2004年
3 记者 廖琴;驻市金融机构向我市企业意向性投放贷款9.7亿元[N];广安日报;2006年
4 华中师范大学 王世鹏;意向性王国的探赜索隐[N];光明日报;2010年
5 见习记者 先宇;我市5户企业参加春季广交会[N];自贡日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朱扬;第二届中博会我州收获颇丰[N];恩施日报;2007年
7 徐娟;注水的“意向性协议”不要也罢[N];宁波日报;2013年
8 刘旭光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作为意向性对象的城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记者 周萱 实习生 吴洋;1600余人达成意向性协议[N];广元日报;2009年
10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李忠伟;心灵哲学中的“意向性”有三样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芝叶;现代技术的伦理意向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2 范民;胡塞尔意向性学说:历史的回顾与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黄妍;论集体意向的本性[D];武汉大学;2011年
4 吴彩强;从表征到行动[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巴丽;论塞尔的集体意向性[D];西南大学;2011年
2 吴科;言语行为与意向性[D];山西大学;2009年
3 邢起龙;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郑海玲;约翰·塞尔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意向性问题[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刘冠帅;浅析塞尔的意向性理论[D];吉林大学;2013年
6 马小东;意向性与生命[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7 孙兆洋;论塞尔的集体意向性[D];山东大学;2014年
8 刘笑;塞尔的集体意向性理论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9 刘睿;塞尔意向性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10 高杨;从语言的意向性到心理的意向性[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02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0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