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通讯工具名词的动词化用法考察

发布时间:2017-09-23 08:13

  本文关键词:通讯工具名词的动词化用法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通讯工具名词 动词化 结构语义 差异 特征


【摘要】:本文以通讯工具名词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该类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新近出现的动词化用法的倾向,从动词化形式的分析着手,探讨其深层结构特征,从语义、语法及语用维度展开描写,并探析内部变异现象及原因,深化对通讯工具名词动词化现象的认识。全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研究的对象和缘由,研究方法,分别从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加以阐述,并说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为“研究范围的界定和语料说明”,即理论准备及数据的筛选和检索。本章重点讨论词类活用特别是名动转类现象及其范围界定,阐述该类词语的分类方式和理论依据。限定动词化的“通讯工具名词”范围,并介绍界定的理据何在,在闭合的界限内,确定并列举拟研究成员,说明语料的来源情况以及选择的原因。第三章是“通讯工具名词动词化的句法语义特征”,本章重点是对调查的语料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通过考察“通讯工具名词”在句中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语义分析,指出其动词化倾向。按照所统计语料中使用频率高低的顺序,具体讨论分析成员“电报”、“电话”、“邮件”、“短信”、“微信”、“传真”的句型结构分布和语义特点,进一步归纳出该类词语动词化用法的概况。第四章是“动词化通讯工具名词的句法结构差异及理据”。分析了“通讯工具”成员的内部差异情况并探究深层理据,从结构偏好的异同、受事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事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并分析阐释了各成员在上述三个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第五章为“通讯工具名词动词化的特点和形成机制”。本章试图对通讯工具名词动词化用法现象做更进一步的分析与解释。首先总结归纳了通讯工具名词动词化用法的三个特点,然后从追求修辞效果、语言的经济性及功能性条件三种机制说明并论证该现象存在发生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第六章为结语。简要说明了通讯工具名词的动词化用法的句法结构语义特征和差异并阐释了深层原因,最后说明本文的思考与不足。
【关键词】:通讯工具名词 动词化 结构语义 差异 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对象和缘由11-13
  • 1.1.1 研究对象11-12
  • 1.1.2 研究缘由12-13
  • 1.2 研究价值13-14
  • 1.2.1 理论价值13
  • 1.2.2 实用价值13-14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4-19
  •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14-17
  • 1.3.2 国外的研究情况17-19
  • 1.3.3 目前存在的问题19
  • 1.4 研究的途径、方法和目标19-21
  • 1.4.1 研究途径19-20
  • 1.4.2 研究方法20
  • 1.4.3 研究目标20-21
  • 第二章 研究范围的界定和语料说明21-26
  • 2.1 研究对象的范围21-24
  • 2.1.1 动词化通讯工具名词的确定21-22
  • 2.1.2 名词动用现象的界定22-24
  • 2.2 语料的说明24-26
  • 第三章 通讯工具名词动词化的句法语义特征26-43
  • 3.1 动词化“电话”的句法语义特征26-28
  • 3.1.1 单宾语句26-27
  • 3.1.2 无宾语句27
  • 3.1.3 连动句27-28
  • 3.1.4 兼语句28
  • 3.2 动词化“邮件”的句法语义特征28-30
  • 3.2.1 双宾语句28-29
  • 3.2.2 单宾语句29-30
  • 3.2.3 无宾语句30
  • 3.3 动词化“微信”的句法语义特征30-33
  • 3.3.1 宾语句30-31
  • 3.3.2 单宾语句31-32
  • 3.3.3 无宾语句32
  • 3.3.4 连动句32-33
  • 3.4 动词化“短信”的句法语义特征33-35
  • 3.4.1 宾语句33
  • 3.4.2 单宾语句33-34
  • 3.4.3 无宾语句34
  • 3.4.4 连动句34-35
  • 3.5 动词化“电报”的句法语义特征35-36
  • 3.5.1 宾语句35
  • 3.5.2 单宾语句35-36
  • 3.5.3 连动句36
  • 3.6 动词化“传真”的句法语义特征36-39
  • 3.6.1 双宾语句36-37
  • 3.6.2 单宾语句37-38
  • 3.6.3 无宾语句38-39
  • 3.7 句法结构特征概况与分析39-43
  • 3.7.1 结构概况39-40
  • 3.7.2 结构的分布情况40-43
  • 第四章 动词化通讯工具名词的句法结构差异及理据43-49
  • 4.1 内部差异43-46
  • 4.1.1 结构的偏好43-44
  • 4.1.2 受事的表现形式44-45
  • 4.1.3 与事的表现形式45-46
  • 4.2 动词化结构内部异同的解释46-49
  • 4.2.1 结构偏好差异的原因46-47
  • 4.2.2 与事及受事宾语形式差异的原因47-49
  • 第五章 通讯工具名词动词化的特点和形成机制49-53
  • 5.1 特点49
  • 5.2 形成机制49-53
  • 5.2.1 追求修辞效果49-50
  • 5.2.2 追求语言的经济性50-51
  • 5.2.3 符合功能性条件51-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凤岭;汉语词化的构想[J];中文信息;1994年01期

2 蔡基刚;英汉词化对比与综合表达法[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5期

3 中岛干起;满语的实词化[J];满语研究;2005年01期

4 胡晓研;胡雪婵;;品牌动词化现象探微[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王志霞;贺莉君;;文化语境对动词化意义理解的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6期

6 韩陈其;;同义对称结构四字格所映射的词化现象[J];汉语学习;2008年01期

7 艾尔丽;;副词“不”及相关结构的连词化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张莹;;“不过”的连词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史文磊;;《运动事件:跨语言词化模式考察》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6期

10 邝计嘉;;动词化的话语转换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2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黎;通讯工具名词的动词化用法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赵霞;缩略语的词化[D];天津大学;2005年

3 胡文静;“不说”的连词化[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进;英汉“击打”类动词的词化模式与词化程度的对比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5 付平平;基于语料库的现代英汉动词化认知对比[D];南昌大学;2009年

6 刘文隆;词汇类型学视角下动词“想”的共词化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吴伟;英汉语运动事件的词化与合成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8 刘玉娟;名词形容词化与形容词动词化的认知机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谢浩琴;英汉“说”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邓蓓;“怪”的副词化及“怪XP(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041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041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8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