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V”“可V”类评价性话语标记的话语功能与历时发展——兼论古汉语话语标记的两种来源
本文关键词:“所V”“可V”类评价性话语标记的话语功能与历时发展——兼论古汉语话语标记的两种来源
【摘要】:所V"和"可V"是汉语中常见的两类评价性话语标记,具有情态表达和篇章连接两大话语功能。通过对"所幸"和"可惜"的语用功能与历时发展的考察可知,"所V"结构是从体词性的话题成分演变为话语标记,而"可V"则是从动词性的谓语成分演变为话语标记,它们的演变是词汇化和语法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所V 可V 评价性话语标记 主观化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是序列上划分言语单位的依附成分[1]111。根据董秀芳[2]的观点,话语标记“作为话语单位之间的连接成分,指示前后话语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标志说话人对于话语单位之间的序列关系的观点,或者阐明话语单位与交际情境之间的连贯关系。话语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2 祁峰;;“X的是”:从话语标记到焦点标记[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3 李宗江;;“A的是”短语的特殊功能[J];汉语学习;2012年04期
4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1期
5 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04年01期
6 李宗江;;近代汉语评价性语用标记及其向现代的演变[J];语言研究;201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葛荣;徐丽萍;;“超X”类词的来源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钟华;;“才”重读与非重读时语义、语用功能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吴振华;虚词与李义山近体诗所表现的情感与心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孔令达,傅满义;儿童语言中副词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胡琪;;“却”与“倒”的语义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吴继刚;;从术语看古代语文词典编纂的规范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张丽;;试论格式“非……不可”及相关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张相明;雍和明;;题元理论与英汉词典动词句法处理[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蕊;;法律条文与商业网站广告的功能语法对比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杜治国;;英语动词派生名词的前缀发音规则过度概括的实证分析和规律总结[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徐佳;;汉译英时政语篇中的动词名词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赵敏之;;“的”字结构的语义可省略形式[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菲露;;“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马薇薇;;“VP者”与“VP的”的对应关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郝敏;;现代汉语“不+NP”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语言学术语汉译规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瑞粉;《现代汉语词典》程度副词配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荣娜;话语标记语的幽默效应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邬述法;《九章算术》虚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朱铭;关联推理中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陈鸿瑶;吴长安;;“也”字独用语篇衔接功能的视角化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廖秋忠;;《语气与情态》评介[J];国外语言学;1989年04期
5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6 董秀芳;“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7 G.Andersen ,许家金;《语用标记和社会语言学变异》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8 吴福祥;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9 袁毓林;;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8年02期
10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崔诚恩;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岩;关联助词的性质和形成[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段轶娜;现代汉语关联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柏灵;表转折“X是”副连兼类词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书平;汉语若干关联词在近代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明;现代汉语副词篇章功能的多维度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6 王月萍;论“可是”[D];河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双云;张磊;;话语标记“但是”的宏篇连贯功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任振翔;;浅析话语标记“不是我说你”[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5期
3 陈家晃;;话语标记的语境提示作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李慧敏;;国外话语标记研究及其对汉语研究的启示[J];学术界;2012年04期
5 殷树林;;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和定义[J];外语学刊;2012年03期
6 陈家晃;姚新福;;话语标记对话语连贯的作用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卢英顺;;“这样吧”的话语标记功能[J];当代修辞学;2012年05期
8 刘华丽;黄婉梅;;插入语和话语标记的区别与联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S1期
9 贺静;王钢;;类型学视阈下的英汉总结性话语标记考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李宗江;;也说话语标记“别说”的来源——再谈话语标记来源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殷治纲;李爱军;王霞;;“嗯”、“啊”类话语标记的语音学研究[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安娜;侯敏;;基于传媒语言语料库的话语标记自动识别与消歧研究[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安娜;侯敏;;语料库中的插入语标注研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咸菊;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3 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徐欣;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小说语篇中话语标记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严敏芬;汉语中不礼貌构式的社会与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管志斌;语篇互文形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伟;语篇识解中话语标记功能和理据研究—关联理论视角[D];河南大学;2009年
2 曹e鴈,
本文编号:907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07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