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acker的语言主观性理论仍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关键词:Langacker的语言主观性理论仍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Langacker的语言主观性理论在心理现实性、交互主观性、主观性程度,对多种语言现象、表达式主客观性的解释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问题的起因主要在于其比照视觉感知对主观性所做的定义。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关键词】: Langacker 语言主观性 问题 原因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医患会话中的评价性语言:一项基于中国医患门诊会话语料库的研究”(项目编号:13YJC740059)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医患会话中的评价性语言:一项基于中国医患门诊会话语料库的研究”(项目编号:2012BS50)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一个语言形式不仅传递语言命题意义,还表达说话人的思想、认识、推断、情感和态度以及话语要实施的言语行为等主观因素(张洪芹2007:36)。主观性是语言的一个根本特征(Benviniste1971:224)。“语言深深带有表达主观性的印记;甚至可以这么问,如果语言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瑾;;语言主观性的哲学考察[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2 张洪芹;;While复句的主观化与主观性[J];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3 刘瑾;;语言主观性概念探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瑾;;近十年国内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的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杨威;;耗费与空无:巴塔耶自主权思想探要[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12年00期
3 胡清国;;“整个”的语法化[J];对外汉语研究;2013年02期
4 孙启耀;樊红梅;;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5 杨昆;;英语频度副词ALWAYS主观性嬗变的历时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6 魏在江;;语用预设主观性的认知识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唐露;;连动成分语用性移位的主观性[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8 杨昆;;英语副词BARELY主观性演变的历时考察[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9 张小红;;对作格的移情考察[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张小红;;从移情视角看作格[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威;;耗费与空无:巴塔耶自主权思想探要[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0)[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刘瑾;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明树;“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李凌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唐依力;汉语处所范畴句法表达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威;巴塔耶耗费思想探要[D];复旦大学;2012年
8 高莉;英语广告语篇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吕为光;现代汉语中由“说”构成的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10 晏蓉;文学和报刊语篇的主观情态性[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峰;小说对话的翻译——从主观化对等的角度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三个中文译本的个案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李小聪;作定语的“好好儿”的考察与对外汉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由建伟;英语强化词的功能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李俐;英汉时间连词的主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熊田甜;A and B表达式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6 秦国栋;动词“算”的语义认知和语法化考察[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7 薛冰;汉语超常规组配的生成机制与语用功能[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佳梅;语气词“吧”“呢”“啊”“吗”“嘛”“哈”的主观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9 包婷婷;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国内新闻英语的主观性[D];延安大学;2012年
10 张超;留学生主观性程度副词习得偏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2002年02期
2 朱宝信,肖新生;简论主体性与主观性的三个区别[J];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3 刘瑾;;语言主观性的哲学考察[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4 王玉j;实践性、客观性、主观性与主体性[J];人文杂志;1993年01期
5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6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7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8 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吴彩霞;西安讨论主体性问题[J];哲学动态;1991年08期
,本文编号:918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1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