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类思维:作为汉字创生及演化的隐形线索

发布时间:2017-09-25 18:07

  本文关键词:类思维:作为汉字创生及演化的隐形线索


  更多相关文章: 类思维 汉字 创生 象形 隐形线索


【摘要】: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元素,它的生发、创制及演变模式由表及里地折射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类思维。类思维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占据重要位置,它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性格,并影响着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生产实践。文章对类思维的产生背景及其特征进行描述,并针对它如何作为汉字演变中的隐形结构和生发机制展开分析。
【作者单位】: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关键词】类思维 汉字 创生 象形 隐形线索
【分类号】:H12
【正文快照】: 有学者将汉字的创造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不仅是中国人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方式,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品格以及审美旨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元素。“汉字的造字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类思维,它对汉字体态的形成和演化模式产生了极大影响。”1可以说汉字的生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志铁;;“扶义而动,推理而行”——引譬、援类再探讨[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习勇;;对逻辑学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袁承蔚;;目的论的发展阶段及其现代启示[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董志铁;;“推类”的构成、本质与作用——三论“引譬、援类”[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4 李福岩;;康德的哲学革命与先验自由观[J];武陵学刊;2011年03期

5 程民治;试论科学创造中主体的情感因素——兼与陶伯华同志商榷[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申仁洪;;论科学的人文特性[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金柄珉;;论洪大容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识——以《医山问答》为中心[J];东疆学刊;2011年01期

8 苏治;;论司法过程中的类比推理[J];法律方法;2004年00期

9 李卫;费凯;甄兰平;黄晓珍;;城乡生态建筑发展模式探讨[J];工业建筑;2012年03期

10 顺真;康德的自然宇宙观[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董志铁;;“推类”的构成、本质与作用——三论“引譬、援类”[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善发;;试论夸美纽斯的教育研究法——类比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刘曼;;浅谈侦查假设的建立及逻辑检验[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4 顾祖钊;;新理性主义与中国文论建设[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2 高轩;当代中国政府组织协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唐圣;圆觉主体的自由:牟宗三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6 张鹏侠;劳动价值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熊毅;多恩及其诗歌的现代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浩;城镇群落自然演化规律初探[D];重庆大学;2008年

9 邹煜;基于双手抛接球动作练习过程的运动协调形成特征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10 郜风涛;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萍;类比思维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0年

2 郑大伟;刑法适用中的类比推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逯明;自组织视野下的中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康哲;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5 陈咸峰;论范·弗拉森的反实在论思想[D];西南大学;2011年

6 赵娜;哲学视野下中西医学对生命起源及其本质认识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赵漫兰;建构主义及其在《汉字》教材中的体现[D];浙江大学;2011年

8 邓春燕;论辩与逻辑[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焦叶霞;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创新思维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邢文慧;四维超混沌系统的研究及其在图像加密中的应用[D];燕山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蔚虹;;汉字的性质综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胡双宝;说说汉字的功能[J];汉语学习;1987年02期

3 李大林;近十年中国汉字学研究重要文献目录(1978—1988)[J];汉字文化;1989年03期

4 张鹤鸣;论汉字能成为全球文字的机理[J];现代哲学;1998年01期

5 刘庆俄;汉字的历史评价[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毛远明;;汉字源流与汉字研究的新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王立军;;汉字阐释的文化解读[J];中国教师;2007年08期

8 拜书婷;;汉字美的缺失[J];阅读与写作;2011年06期

9 高岚,申荷永;汉字与心理原型[J];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10 冷瑾;论汉字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J];吉安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鹃;;汉之前的汉字统一与规范[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连登岗;;汉字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加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春晓;;执简御繁——六书疏证派汉字教学观之阐释[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 ;张一清;;《汉字应用水平等级标准》研制报告[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王建勤;;欧美留学生汉字认知与习得的实验报告[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宁福佰;;小议中国文字的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 ;孙曼均;;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用字的统计与分级[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周金声;张茜;;谈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汉字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A];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孙建一;;现代汉语字频测定及分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10 王春晓;;《新HSK》一~三级汉字构字状况[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瑞英;增强对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N];光明日报;2009年

2 俐钧;汉字的文化联想[N];光明日报;2010年

3 孙建强;从“汉字英雄”到《汉字英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4 王周文;汉字学教育学专家关注小学识字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任玉敏;汉字的“拆分”与“说解”[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李冬鸽;诸多创新的《汉字学》[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朱钦芦;汉字对称结构检索方案的社会应用意义[N];中华新闻报;2008年

8 中国美术学院 连冕;汉字学基础:关于“设计学”的一些说明[N];美术报;2011年

9 徐德仁;现代汉字学亟待研究[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10 郭珊;发现汉字:民间学者新解甲骨文[N];南方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蔡永贵;汉字字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涂涛;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穆萨迪(Md Sady);汉字中的道德精神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钟如雄;汉字转注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李静;幼儿汉字多元化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玉梅;王筠汉字学思想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何山;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汉字功能论[D];吉林大学;2008年

2 赵莹琛;汉字装饰的象论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09年

3 赵晋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字能力及其测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任艳;汉字的文化构成及其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朴点玉;韩国和中国现行汉字比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许飞;汉字字形美与汉字美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微;汉字的基本特征及其人文文化优势[D];吉林大学;2008年

8 田笑霞;汉字性质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醇;《中国汉字学批判》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朱晓青;汉字对称性的存在及其演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8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18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3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