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修辞批评视域下的批评转喻分析模式新探

发布时间:2017-09-29 15:06

  本文关键词:修辞批评视域下的批评转喻分析模式新探


  更多相关文章: 转喻 批评转喻分析 修辞批评 批评话语分析


【摘要】:本文从修辞批评视角对转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尝试对批评转喻分析研究范式进行再整合。本文指出,修辞批评是分析转喻的重要理论依据;批评转喻分析是基于修辞批评理论对转喻进行的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批评转喻分析可采取转喻描写、转喻解释与转喻评价三个步骤;依托这三个步骤,辅以辞屏、修辞情境、修辞动机等理论,可揭示转喻构建者意欲达成与受众同一的目标。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关键词】转喻 批评转喻分析 修辞批评 批评话语分析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认知语义视角”(11BYY114)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评转喻分析:理论与应用研究”(13DWXJ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5;H315
【正文快照】: 1.引言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转喻研究逐步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综合来看,目前转喻研究大致分为三大类:1)转喻的运作机理研究。从LakoffJohnson(1980)开始,认知语言学界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集中在对转喻运作涉及的相关参数如邻近性、理想化认知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伟;;当代西方修辞批评方法:多元性及其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2 邹春玲;;汉语转喻理解的模因分析[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3 冉永平;;词汇语用信息的临时性及语境构建[J];外语教学;2008年06期

4 李克;李淑康;;体验哲学——转喻研究的哲学视角[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李克;李淑康;;批评转喻分析与辞屏研究[J];外语教学;2012年04期

6 张辉;张天伟;;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转喻视角研究[J];外国语文;2012年03期

7 陈平;描写与解释:论西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01期

8 江晓红;何自然;;转喻词语识别的语境制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6期

9 李克;;批评转喻分析模式试探[J];当代修辞学;2011年04期

10 江晓红;;转喻词语理解的认知语用机理探究——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整合分析模式[J];现代外语;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红;;模因论视域中的“低调陈述”修辞含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江守义;;培养“文学能力”,提升学生素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于敏;;从伯克的认同说看耽美小说的流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4 畅元元;;肯尼迪就职演说词的修辞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5 张晓平;;浅谈《落花生》的文体特色及其英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6 陆五九;;从汉英语言修辞特点看旅游语篇的英译[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邹春玲;李丹;;转喻识解的认知语用机制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9期

8 尹铁超;刘彦卓;;修辞的目的——兼论语言的非工具性质[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宗守云;胡蓉;;建构主义的修辞观及其价值和局限[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10 荆素蓉;;自拟四字格与英汉文学翻译[J];编辑之友;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明辉;;隐喻与认知——“义项排列”的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康晋;;Parallelism:An Effective Device to Improve Writing[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叶枫;基于制约条件的英语语篇语义分析及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薛婷婷;我国对外报道新修辞情境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杨家勤;英语演讲修辞性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惠娴;符号学视域下的《华尔街日报》中英文网站报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钱璐;功能理论在酒店宣传册翻译中的运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庆;一项关于隐性文体知识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颜湘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与媒体沟通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孙振偎;意象图式在意义构建过程中的作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晓燕;“偷窥”事件:余华《兄弟》的修辞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蹊;伯克新修辞学视角下的英汉电视脱口秀对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贺进;沉重的叙事与意义的探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权新;矿难新闻报道研究: 历史、框架及策略[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薛博;关于词义未完全表达的双向优选关联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汝;论修辞的社会心理原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许国璋;;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J];国外语言学;1983年01期

3 袁影;;中西修辞批评:渊源与特征简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覃胜勇,张长颉;Lakoff和Johnson体验哲学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5 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廖益清;批评话语分析综述[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辛斌;;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J];外语研究;2007年06期

8 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9 蔡晖;;转喻思维产生动因的多元思考[J];外语学刊;2006年06期

10 王寅;;语言研究新增长点思考之四:后语言哲学探索——语言哲学、后语言哲学与体验哲学[J];外语学刊;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影;修辞批评新模式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晖;;洛特曼文化创新机制的微观研究——转喻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6年01期

2 叶狂;樊朝辉;;转喻认知的类型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韦汉;刘悦聪;;从转喻认知模式看广告言语误导[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张志慧;;英汉人体头部器官转喻现象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蔡晖;;转喻思维产生动因的多元思考[J];外语学刊;2006年06期

6 隋丽;;从语用的角度看转喻的分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邓国栋;;转喻认知机制及其翻译策略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徐景亮;;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构建[J];外语研究;2007年01期

9 程东岳;;“脸”的隐喻与转喻——基于“脸”的汉英语料对比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徐坤银;吴海平;;也谈颜色词的隐喻与转喻[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蝶;俄语转喻的构词能力[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晓欣;从认知角度看转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洁;从认知角度看汉英日语的“口齿唇舌——言语言说”转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洁;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中的“口齿唇舌”转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维辉;转喻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向婷婷;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林敏;“сердце”、“душа”与“心”隐喻、转喻用法产生的认知心理机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文晔;俄语转喻的功能语体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阎俊霖;转喻泛化过程中的邻近性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10 江苗苗;广告语言的转喻分析[D];西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42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42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1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