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除了”的词汇化及其动因
本文关键词:介词“除了”的词汇化及其动因
更多相关文章: “除了” 词汇化 认知隐喻 完成貌结构 多动词结构
【摘要】:介词"除了"的语法意义表示排除,它来源于魏晋时期的"动+结果"完成貌结构"除+了","除"是清除、去除义行为动词,"了"是完毕、结束义完成动词。"除了"的词汇化主要经历如下三种形态:"动+体标记"结构,多动词结构,状中式结构。介词"除了"(包括框式介词"除了……之外")萌芽于宋代,发展成熟于元明。"除了"的词汇化主要有两大动因:一是多动词句法环境,"除了"是在该句法环境的V1句法位置实现虚化的;一是隐喻认知机制,由清除、去除这一具体动作行为义投射为抽象的范围排除义。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除了” 词汇化 认知隐喻 完成貌结构 多动词结构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汉语常用语气副词的语法化研究”(13YJC740049)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2014SJB200)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介词“除了”的语法意义表示排除,在表示排除义时又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引进被排除事物,该事物不在一定范围之内;一是引进被排除事物,该事物包括在一定范围之内。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将“除了”的这两种语法意义概括为:“排除特殊,强调一致”,“排除已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2 陈昌来;朱峰;;“除”类介词及“除”类介词框架的产生和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四贵;元明汉语介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连卫;;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婴宁与孙悟空形象的相似性[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2 张翠爱;;对唐宋词中珍惜时间词篇的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5 何朝晖;;明代县衙规制与日常政务处理程序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张劲秋;州来语考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卢烈红;;从黄梅方言与近代汉语文献互证看辞书相关条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杰;郭九林;;从认知角度谈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功能对等[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孙逊;葛永海;;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东京故事”[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王伟勇;;宋词笺注之典范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校正——以“卷三”为例[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谢永芳;;近世广东词坛的词体研究[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刘尊明;;历代词人次韵辛弃疾词的定量分析[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淑营;《列子》介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昌桂;;介词“替”的用法及虚化历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武振玉;金文“以”字用法初探[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3 晁瑞;;介词“向”对“问”的替换——兼谈方言介词“问”的历史演变[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4 白荃;试论在句首的“由+施事”结构的句法功能及其相关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5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参照及其格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孟万春;;介词结构“在+处所”句中分布的制约因素[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7 周四贵;;《金瓶梅》零主语“被”字句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张有军;;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10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D];四川大学;2004年
2 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谢洪欣;元明时期汉语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王丽彩;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5 丁勇;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余敏;介词“往”“朝”“向”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许巧云;关汉卿杂剧介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云峰;《型世言》介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6 尚红;《三国志》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福唐;《祖堂集》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华;论介词短语作句首状语[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丙山;《碧岩录》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娟;“二拍”的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宗江;;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2 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3 邵敬敏;;说“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7年01期
4 盛银花;;“还有”的连接功能及其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7年04期
5 鲁克伟;韦汉;;死喻形成的多维考察——隐喻是如何被词汇化的[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刘红妮;;“一+N”的词汇化与语法化——以“一概”的个案研究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刘红妮;;“一律”与“一概”的词汇化、语法化比较初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李雅;张建伟;;词汇的价值观念框架下的认知模式探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董祥冬;;“V+有”的词汇化进程[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10 刘红妮;;“以期”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兼论“以V”的词汇化、共性与个性[J];语言科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昌静;;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岩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汉语更接近“卫星框架语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芳涛;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应真箭;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的词聚合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元;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晓然;双音短语的词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8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梁金宝;藏语历史文献词汇统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欣;英汉新词词汇化程度对比分析[D];烟台大学;2009年
2 董玲玲;“V不得”的词汇化及其例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范宁;“何X”的词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张明友;“V不得”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5 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6 李芬;双音结构“X以”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红云;“然+X”词语的词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沈中平;时间词“X前/后”词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珂;汉语非短语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刘灵敏;否定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48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48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