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批评研究:开拓创新、回归本体——评周领顺新著《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暨《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
本文关键词:翻译批评研究:开拓创新、回归本体——评周领顺新著《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暨《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
更多相关文章: 翻译批评 路径探索 批评模式 译者主体 静态评价 文本类型 译文质量 批评理论 解构主义 文本批评
【摘要】:正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0.引言"文化转向"之前的翻译批评是一元批评模式,其后的翻译批评进入了多元批评模式,即除了对语言文字层面和技巧方面的批评外,还涵盖了对译者主体、意识形态、历史背景等内容的批评。但整体而言,都是从文本出发的静态评价,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境地,致使理论和实践脱节。周领顺教授新著《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部;
【关键词】: 翻译批评;路径探索;批评模式;译者主体;静态评价;文本类型;译文质量;批评理论;解构主义;文本批评;
【基金】:长江师范学院质量工程项目“长江师范学院翻译学教学团队”(项目编号TD2012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0.引言“文化转向”之前的翻译批评是一元批评模式,其后的翻译批评进入了多元批评模式,即除了对语言文字层面和技巧方面的批评外,还涵盖了对译者主体、意识形态、历史背景等内容的批评。但整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薄振杰;孙迎春;赵巍;;关于当前中国翻译批评研究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2 刘云虹;;论翻译批评精神的树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9期
3 刘云虹;;翻译价值观与翻译批评伦理途径的建构——贝尔曼、韦努蒂、皮姆翻译伦理思想辨析[J];中国外语;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倩;;从《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看翻译中诸权利的平衡[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王昌玲;;意象扭曲的语用顺应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王璐;;“满足读者需求”功能的张显和抑制——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变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4 王娟;;文本的旅行与译作的操控——从操控论角度分析戴乃迭译作《芙蓉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5 朱宝锋;;辜鸿铭翻译活动的多元系统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6 肖杜娟;;从目的论看中国近现代翻译的归化异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7 谢晓禅;;从翻译策略看译者的伦理取向——以古诗英译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李卫荣;;从文本功能角度看《葛底斯堡演说》的三种译文[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张延祥;;学术构建、学术汉语与学术翻译[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陆颖;;翻译标准相对性的哲学诠释学观[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袁朝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与翻译批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建;;从文学翻译中错位文化意象的处理谈起:翻译文学一定要保留“洋装”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朱思;;从奈达的“对等”理论看儿童文学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闫琳琳;;目的论对旅游指南翻译的指导作用[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王治国;;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翻译学解读——以活形态史诗《格萨尔》的译介为例[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7 王存英;;苏轼《江城子》三种英译散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柯灿华;;论中英词汇的文化翻译对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晴;从顺应论角度看双关广告语的翻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彭强;从等效理论看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郑清斌;妥协、互动、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娟;杨必译《名利场》中“good”一词的具体化译法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韩莉;从功能理论试析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周雯;时代对于翻译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芮雪梅;赖斯翻译批评理论关照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译本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国文;对唐诗《寻隐者不遇》英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胡德香;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批评:现状与反思[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杨自俭;;简论翻译批评——《文学翻译批评论稿》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吕俊;;翻译批评的危机与翻译批评学的孕育[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5 黄国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J];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6 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7 吕俊;论翻译研究的本体回归——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许钧;切实加强译学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J];中国翻译;2001年01期
9 廖七一;研究范式与中国译学[J];中国翻译;2001年05期
10 李红满;回眸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百年历程——评韦努蒂的《翻译研究读本》[J];中国翻译;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达;[N];文艺报;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成军;翻译批评管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2 王治江,李瑾瑞;浅说翻译批评[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肖水来;再论翻译批评[J];咸宁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吴斌;浅谈新时期的翻译批评[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6 胡德香,熊秋香;文化翻译批评初探[J];语言与翻译;2004年04期
7 吴艾玲;内部翻译批评的三大视野[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5期
8 汤(笋口);翻译批评的理论思考[J];民族论坛;2005年06期
9 刘雪芹;翻译批评要有多维意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翁凤翔;翻译批评标准意义的新视角[J];上海翻译;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袁朝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与翻译批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吕俊;;价值哲学与翻译批评学[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两个三角”——以翻译批评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志强;;言语语境特征分析、翻译及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张爱真;;论翻译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咸立强;;文学场域视野里的前期创造社翻译文学批评[A];“走向世界的郭沫若与郭沫若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8 陈福康;;茅盾对翻译理论的贡献[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实习记者 傅小平;“新的译著精品太少了!”[N];文学报;2005年
2 王理行;出色的译作:既经得起读 又经得起对[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蓝仁哲;文学翻译的困境与出路[N];文艺报;2010年
4 何娅;版权贸易喜人 译著质量堪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肖维青;多元动态翻译批评的建构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赵冬梅;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于连江;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张晓梅;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宁;中国翻译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潘倩;中国20世纪20至60年代翻译批评主体论述的回顾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崔英;综合性翻译批评新模式[D];山东大学;2007年
4 高宇征;动态多元的翻译批评标准探索[D];河北大学;2009年
5 方钱;翻译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文娟;中国翻译批评现状及其文化思考[D];山西大学;2011年
7 胡伟;翻译批评:一场多边对话[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张文艳;翻译批评综合模式初探[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于超;从译作序言看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龙明慧;基于翻译过程研究的翻译批评模式[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65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65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