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让步条件构式的省缩及副词“打死”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7-10-03 20:06

  本文关键词:让步条件构式的省缩及副词“打死”的形成


  更多相关文章: 让步条件构式 省缩 “打死”


【摘要】:副词"打死"的产生与"打死"让步条件构式的省缩密切相关。"打死"让步条件构式省缩具有三个特点:(1)让步条件连词的省脱;(2)"打死"后宾语的消失;(3)副词"也/都"的消失。人的生命体征可以构成一个量级,"打死"通过这个量级的极端来蕴涵整个量级,强调在任何条件下命题都为真。随着构式的不断省缩,构式的情态意义通过语境吸收逐渐转移到"打死"身上,"打死"逐步语法化和词汇化为副词,因其目前常描摹动作发出者的主观意志,宜将其视为情状副词。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让步条件构式 省缩 “打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构式省缩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13CYY059)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 引言在现代汉语自然口语中,“打死”可以出现于简单句,用作谓词性成分VP的修饰语,句法地位和作用相当于一个副词,表现出强烈的施事意志(agentive volition)和主观性(subjectivity),一般用来表达意愿和誓愿。例如:(1)在败的时候你会注意到,民进党一定有一个模式,第一个,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福祥;能性述补结构琐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晶虹;何亮;;论“不”在能性述补结构否定式语法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J];安康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2 王衍幫;;谈《醒世姻缘传》的语言学价值[J];汉语史学报;2009年00期

3 张先亮;孙岚;;留学生习得能否式“V得/不C”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J];汉语学习;2010年05期

4 胡清国;“V得/不C”的强势与理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孙利萍;可能补语的不对称成因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朱宏一;;论轻声与轻音之区分[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02期

7 吴福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检讨与反思[J];汉语史学报;2005年00期

8 张明媚;黄增寿;;古汉语中“得”的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孙利萍;可能式“得”字句的句法不对称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申莉;;“V得/不了”与“V得/不着”的构式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李剑影;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汶静;汉语“V+得+C”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红艳;“V不了”格式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爱莉;表可能意义的述补词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岚;能否式“V得/不C”的多视角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楠;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可能补语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韩书庚;汉语能性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7 付义琴;唐五代“V+(O)+X”句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秦慧云;论"V得/不C"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放;“V得/不C”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车慧;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补语的偏误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大旗;;长沙话“得”字研究[J];方言;1985年01期

2 陈淑梅;谈鄂东方言的“V得得”[J];方言;2000年03期

3 杨平;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4 郝维;补语的可能式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1年03期

5 汪国胜;可能式“得”字句的句法不对称现象[J];语言研究;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锐;;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J];中国语文;1997年03期

2 刘斌;;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指称化方式和原因探究[J];语文学刊;2006年24期

3 李平;;“V+中”构式浅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11期

4 顿蒙;;试析“那+(个)+谓词性成分+(语气词)”[J];青年文学家;2013年20期

5 张豫峰;“得”字句中“得”前谓词性成分的考察[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许有胜;“和”类联合结构的谓词性质[J];衡水师专学报(综合版);2004年04期

7 童盛强;汉语中另一种谓词性成分的名词化[J];语文学刊;1999年03期

8 汪大明;古汉语谓词性成分转指的形式分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张庆文;;谓词性成分的封闭性与“差不多”和“差一点”的语义阐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2期

10 化云;能否让括号表示选择的意思?[J];黄冈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智颖;;谓词性短语向体词性短语的转换[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青;北京话连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2年

2 蔡英杰;《孙子兵法》语法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3 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祝东平;汉语时间感知模式与相关汉语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云峰;北京话介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树;现代汉语“‘很’+谓词性成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孟瑞森;副词与谓词性成分语义选择限制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王文胜;吴语遂昌话的后置成分[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4 王作佳;现代汉语协同副词的选择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霞;“每”及“每”字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平;副词“还”的系统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周丁钉;“A(好)像/仿佛B一样C”格式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8 彭笠;《孟子》连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方磊;汉语“有”的焦点标记功能[D];渤海大学;2012年

10 许卫东;“V_1着V_2”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66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66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f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