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之”的衰落及其对句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05 11:04

  本文关键词:“之”的衰落及其对句法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之” 衰落 中古汉语 句法演变


【摘要】:"之"是上古汉语中一个十分常用的词。作为人称代词和助词的"之"在中古急剧衰落,给汉语的句法演变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古汉语中产生或大量出现的一系列重要句法现象,如狭义处置式、隔开式述补结构、新型受事主语句等都与代词"之"的衰落有关;而"被NV"式被动句、无标记关系小句等则与助词"之"的衰落有关。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之” 衰落 中古汉语 句法演变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3XNL007)成果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人和《语言科学》编辑部提出的修改意见,文中错误由作者负责。〔1〕关于“之”作代词、连词、助词等功能词的用法,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1999:832-843)。此书将插在主谓间的“之”归为连词,例如:“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尚书·秦誓》)本文则按照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一新;《世说新语》词语拾诂[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2 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J];中国语文;1999年02期

3 曹广顺;;《佛本行集经》中的“许”和“者”[J];中国语文;1999年06期

4 曹广顺;遇笑容;;中古译经中的处置式[J];中国语文;2000年06期

5 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J];中国语文;2005年01期

6 曹广顺;龙国富;;再谈中古汉语处置式[J];中国语文;2005年04期

7 吴福祥;冯胜利;黄正德;;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J];中国语文;2006年05期

8 朱冠明;;中古佛典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发展——兼谈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语法的模式[J];中国语文;2011年02期

9 吴福祥;再论处置式的来源[J];语言研究;2003年03期

10 石毓智,李讷;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丹丹;汉语史上关系从句的类型学考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阚绪良;敦煌变文中的“亦(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2 丁润丽;;《世说新语》的谦称名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3 宋媛媛;;浅析《世说新语》中的己称代词和旁称代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4 唐瑗彬;孙中会;;试析“把/将”字句在处置义上的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5 李长丽;;《警世通言》中“将”的用法[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何瑛;;从方所范畴到语气范畴:句末助词“在埾”的由来[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刘薇;贾佳;;从结构助词“之”到“底”的替换[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02期

8 李振中;肖素英;;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来源问题研究[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9 楼枫;;近代汉语时期致使义处置式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0 陆婷雅;;《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结构助词“底、地、的”[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唐正大;;汉语关系从句内部的时体态[A];中国语言学报(第十六期)[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峗;中韩“关系小句+关系化标记+NP”结构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玉国;《型世言》处置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陈永飞;上古到中古汉语有生名词语法功能的历时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叶丹;黄石方言量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魏魏;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小说选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彬;《训世评话》句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栋;《牡丹亭》助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琴;汉语助词“的”字分化及其原因探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朱闰;定语标记“之、底、的”的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晶;;汉语口语体受事前置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陈平,徐赳赳;汉语中结构话题的语用解释和关系化[J];国外语言学;1996年04期

3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4 李大勤;“关系化”对“话题化”的影响——汉语话题结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年02期

5 徐丹;北京话中的语法标记词“给”[J];方言;1992年01期

6 丁邦新;论汉语方言中“中心语—修饰语”的反常词序问题[J];方言;2000年03期

7 刘海燕,Bernd Kortmann;类型学与方言学[J];方言;2004年02期

8 唐正大;;关中永寿话的关系从句类型[J];方言;2008年03期

9 张延俊;也论汉语“数·量·名”形式的产生[J];古汉语研究;2002年02期

10 蒋冀骋;论明代吴方言的介词“捉”[J];古汉语研究;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俊;;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J];修辞学习;2007年01期

2 高晓;;汉语成语的句法形式特点探析[J];语文学刊;2006年20期

3 周旭慧;;试析“吃了他三个苹果”的句法形式[J];青春岁月;2012年16期

4 李延梅,汪沛;陕北方言反复问句的句法形式[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聂敏熙;四川话的“只有”和含“只有”的一种句法形式[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6 蔡凯燕;;“空”与“虚”的句法形式差异分析[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3年02期

7 赵凌志;;On Information Structure in Discourse Analysis[J];青年文学家;2012年21期

8 张志华;湖北罗田方言中的“~銰差”字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骆瑞鹤;李柳情;;陈f 句法观论略[J];船山学刊;2011年04期

10 雅克·普雷韦尔;问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沙润霞;;从双宾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双宾句的句法形式考察一类“动宾结构+宾语”句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倩倩;《左传》“行走”义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志红;说“一A”[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颜君鸿;“看(N)+不+VP”结构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4 高丹;给予双宾语句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徐雯雯;《论衡》疑问句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764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764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7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