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本文关键词: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摘要】:本文认为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2010)一文很有创新性,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刘文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理论继续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探究:(一)"语法构式→修辞构式→新的语法构式"的具体演化发展过程;(二)构式语法理论将为修辞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将有益于修辞学与语言学前沿理论的对话,使修辞学更好地融入现代语言学。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
【关键词】: 语法构式 修辞构式 构式语法理论 修辞研究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汉语构式知识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3JJD740001)的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本文根据我在2015年12月18-20日举行的“第二届汉语句式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上宣读的论文修改而成,其中部分内容曾于2015年9月25-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The 9th NationalConference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全体大会上报告。在写作过程中,祝克懿、刘大为、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庆厦;;语法比较的几点思考[J];语言与翻译;2006年01期
2 张功耀;;关于语法的哲学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杨蕙;;论语法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作用[J];凯里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高更生;文章语法分析的意义和内容[J];东岳论丛;1985年06期
5 窦融久;对语法病句的研究要有新进展——关于语法病句的若干考察与思考之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6 赵宗鸿;语法教学例谈[J];语文建设;1995年09期
7 唐丽;;对“不得不”的语法分析[J];现代语文;2006年11期
8 贺义荣;;对联的语法分析应该科学准确[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年05期
9 于漪;董敏堂;宋光中;张建华;李裕德;;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上中学教师发言摘要[J];语文学习;1981年09期
10 卢申;语法教学中的意识提升[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化柏林;;基于语法开发平台构造对联生成系统[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建毅;王菁华;王枞;;领域语义语法的统计生成[A];2006年首届ICT大会信息、知识、智能及其转换理论第一次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孙玉文;;以“恶”为例看词的语法分析必须以音义结合为基础[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河南 大许寨乡二中 李永强;集中循环反复语法教学[N];学知报;2011年
2 朱俊玄 商务印书馆;《语法分析讲稿》:方法与问题并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方正技术研究院XML中国论坛网(www.xml.net.cn 董欣;XML的语法[N];网络世界;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玉强;并行语法分析中几类算法的设计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红娟;论语法分析在日汉翻译中的作用[D];山西大学;2015年
2 王奂;超越语法—追求翻译的高水平[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3 江磊;领域词典的构建及其在语法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王阳;“得”字句的语法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吴强;基于统计与语法分析的关键词提取[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6 陆卫萍;汉语复合词语法结构关系与语义关系之关系论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胜歧;面向受限自然语言的语法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周美玲;“上”“下”语法功能的认知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9 李欣珍;儿童语法接受能力的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10 胡雷;长子方言语法特色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81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8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