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VP之NP”结构与“之”的功能
本文关键词:上古汉语“VP之NP”结构与“之”的功能
【摘要】:"VP之NP"结构的消失是汉语史上的一个重要变化,学界一般认为该结构中的"之"并无提取句法成分的功能,"NP"也非"VP"提取出来的潜主语或者宾语,与现代汉语中"的"字正好相对。文章分析以《史记》语料为例,参以其他文献,认为"VP之NP"结构的广泛应用是《史记》中较显著的语法特点。NP与VP之间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复杂的句法语义关系,"VP之NP"结构中"之"字随着名词性词组抽象性的逐步增强,"之"字的指称性功能则渐趋减弱。同时,文章还从历时层面对"VP之NP"结构中的"之"与相关结构中的"者""底"之间的关联,以及"VP之NP"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讨论。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关键词】: 古汉语 “VP之NP” 结构功能 历时演变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JAZH021) 福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149) 厦门大学社科繁荣计划项目(HGF04)的阶段性成果 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专项项目支持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一引言《史记》是汉语发展史上一部相当重要的语料,承上启下,反映了许多汉语语法特点的典型变化,“VP之NP”结构的变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所谓“VP之NP”结构,是指在谓语动词词组和名词词组之间加一“之”字,从而转化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或者分句,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2 姚振武;关于自指和转指[J];古汉语研究;1994年03期
3 蒋冀骋;;结构助词“底”来源之辨察[J];汉语学报;2005年01期
4 袁毓林;句法空位和成分提取[J];汉语学习;1994年03期
5 何继军;;《祖堂集》“底”字关系从句初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袁毓林;;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结构的称代规则和“的”的语法、语义功能[J];中国语文;1995年04期
7 古川裕;“的_s”字结构及其所能修饰的名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01期
8 李立成!100083;自指的“的”字短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03期
9 方环海;谭乡荣;;VP非谓语句中VP和空主语的句法语义特征[J];语言科学;2008年02期
10 王力;;“之”、“其”构成的名词性词组[J];语言研究;198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王梅洁;;浅析赵岐《孟子章句》中关于谓词转指的注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4 李明;古代汉语教学中“者”“所”问题的处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安志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的产生途径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6 赵彩红;;“烙饼”类同形异构复合词“潜标记”转指的认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袁本良;“者”“所”“之”在句法转换中的作用——读《中国文法要略》的思考之二[J];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8 李振中;肖素英;;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来源问题研究[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9 刘利;;“然而”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谭乡荣;;汉语空主语PRO的格位及其核查问题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敏之;;“的”字结构的语义可省略形式[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徐阳春;;关于“的”字的句法分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马薇薇;;“VP者”与“VP的”的对应关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兴全;;现代汉语复杂句蜕块研究[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王国旭;新平彝语腊鲁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宋琳;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魏晋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8 姚X/;《春秋公羊传》词_Y、语法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3 蔡雅思;“N_1(的)N_2”构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武晓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表已然义“是……的”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秀娟;《吕氏春秋》形容词转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贾丽;现代汉语“有”字连谓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聂云;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洪丹凤;基于语料库的名转动词现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张美霞;《庄子》谓词转指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方佳茹;《新编五代史平话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2 徐烈炯,沈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3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4 朱德熙;;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J];方言;1993年02期
5 韩景泉;空语类与汉语空位宾语[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6 方环海;谭乡荣;;空主语的性质、分布及其相关问题[J];外语研究;2006年06期
7 程工;Chomsky最简方案形成的理论动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01期
8 胡建华,潘海华;OT方案与照应语的约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9 戴曼纯,崔刚;空算子理论与英语寄生语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10 胡建华;空指代的控制与“自己”的释义——论英、汉语之间的一些参数差异[J];现代外语;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易青;上古汉语意义系统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兼论意义内涵的量化分析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聂鸿音;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J];民族语文;2003年02期
3 罗琦;《诗经》中的“木”字和“琼”字——兼说上古汉语中的大名冠小名语序[J];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02期
4 时良兵;也谈上古汉语的“夺+之+名”结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5 孙玉文;从“闻”“见”的音变构词看上古汉语有被动构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徐世梁;;从音变过程看上古汉语与藏语的元音对应[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01期
7 秦敏;;上古汉语变声构词研究述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陈仕益;;上古汉语兼语前置句二题[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毛志刚;;上古汉语复音因果关联词语[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李方桂;叶蜚声;;上古汉语的音系[J];语言学动态;197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逄方慧;;试论上古汉语“于”、“於”的发展及其用法——以出土文献为材料[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2 罗智光;;试论古无次清音[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迎泽;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2 杨作玲;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上古汉语“道路”类词语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2 胡明珠;上古汉语方位词所涵尊卑观念解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毛志刚;上古汉语因果连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孙冬妮;上古汉语助动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张丽;上古汉语颜色词概述[D];四川大学;2007年
6 霍文杰;上古汉语“在”词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王芳;《陈书》连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罗涛;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9 达正岳;上古汉语数量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范妍南;中古小说中的判断句[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991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9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