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巴赫金和批评话语分析
本文关键词:沃尔夫、巴赫金和批评话语分析
【摘要】:虽然人们很少说明,但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些最核心的主张深受沃尔夫和巴赫金语言观的影响。这些主张包括:1)语言饱含意识形态,不同的说话方式表达对经验的不同分析和评价;2)语言变体反映和表达社会结构中的差异;3)语言运用是社会实践,它不仅反映社会,也是社会过程的构成部分;因此,4)语言及其使用既由社会决定又建构社会。本文通过简单回顾以上沃尔夫和巴赫金关于语言、思维和社会的关系的论述来梳理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对语言相对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语言相对论 异体语言 批评话语分析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的研究成果(优势学科代码:20140901)
【分类号】:H0-0
【正文快照】: 1.引言“语言除了代表人们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之外,还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于世界的不同看法。”(Hagège,引自姚晓丹,2015)这一语言相对论思想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Toolan于2002年主编出版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oolan,2002)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壮麟;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2 梅兰;论巴赫金的参与性美学文论范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周泽东;;作者的命运——论巴赫金美学中的作者问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坤媛;;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国化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5 曾军;;后巴赫金时代的文化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翟婷婷;;巴赫金与马克思交往思想之比较[J];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王永祥;;巴赫金的对话性美学思想[J];艺术百家;2009年04期
8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9 王永祥;;巴赫金的关系哲学[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5期
10 耿波;;巴赫金美学中的“聚置”诗学模式[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田春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圣经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3 钱中文;“我们这些人实际上生活在两种现实里面”[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马剑;中国成就举世瞩目[N];人民日报;2001年
10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3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军;巴赫金“对话”美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3 文浩;巴赫金主体性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瑞煊;巴赫金主体建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力浠;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十日谈》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6 王均会;巴赫金外位性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袁建军;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的人本观[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林卫星;论巴赫金诗学的主体间性[D];华侨大学;2011年
9 何勤;身体狂欢——巴赫金的边缘人生论[D];西北大学;2010年
10 蒋三军;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93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9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