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翻译的译场及翻译程序
本文关键词:佛经翻译的译场及翻译程序
【摘要】:史称"千年译经"运动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的源头。本文通过佛经翻译的译场与翻译程序,分析佛经翻译的地域性因素和时代性因素。译场制度的集中管理提高了出经的规模与准确性。佛经翻译是科学客观性大于文学主观性的一种创造活动,其时代性因素往往大于地域性。
【作者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佛经翻译 译场 翻译程序
【基金】: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中国翻译理论”(项目编号:08Y08) 国家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海外中国民间文艺学家谭达先研究”(项目编号:14YJA75102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人文社科类)项目“后殖民语境下的海外学人谭达先”(项目编号:310813155007)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一、佛经翻译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的肇始。佛经本是宗教传播的载体,译经则是其途径,佛经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佛教,播撒福音于大众,从而争取更多的皈依佛教的信徒,事实上却无意中促成了中国翻译学的萌起和发展。虽然战国时的《越人歌》(即广为人知的“越女求爱歌”)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冬梅;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高庆华;佛经翻译中归化和异化[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3 张道振;佛经翻译与中国本土的需求[J];中州学刊;2004年05期
4 汪东萍;;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输入和辐射[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5 李笑蕊;;简析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年04期
6 王林;倪秀华;王桂琴;;文化抵抗及其对佛经翻译的影响[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翟建红;张丹;;佛经翻译的历史回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S1期
8 曾琳;易兴;;我国第一次佛经翻译高潮和明末清初传教士翻译活动之比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牛汝极;;回鹘佛经翻译活动简述[J];民族翻译;2008年02期
10 夏宏钟;刘川;;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化[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任东升;;《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任东升;刘艳春;张在钊;;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英姿;;译名研究述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王汐;;赞助人系统下的佛经翻译操纵[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宝生;佛经翻译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索苏尔;从翻译看汉语的包容与大度[N];新疆日报(汉);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文辉;意识形态对佛经翻译的操纵[D];中南大学;2006年
2 姜士绅;价值论视阈下解读中国古代佛经翻译[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方阳;东汉至唐代的佛经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4 何丹丹;论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姜永全;佛经翻译及其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6 喻湘波;论佛经汉译对汉语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丁聆;对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异化策略的描述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姜春兰;论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理论与实践[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9 孙玲;宏观视角下的翻译与读者大众心理[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汤富华;从功能语言学视角论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影响[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95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95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