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康拉德与老舍悲剧意识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00:40

  本文关键词:康拉德与老舍悲剧意识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康拉德 老舍 《黑暗的心》 《骆驼祥子》 悲剧意识 影响


【摘要】:悲剧是一门严肃的艺术,悲剧的内核就是毁灭,人们透过毁灭来反思生存,反思人性。在古希腊文学的长河中,这叶“悲剧之舟”浮浮沉沉漂泊了上千年之久。传统美学体系中,从不缺乏悲剧艺术的身影,悲剧艺术透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人类有无穷的欲望,却只有有限的能力;人类拥有自由奔放的心灵,却没有广阔的舞台;这些本质上的矛盾造就了悲剧,成全了人类的进步与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的悲剧体系也在不断的演变与渐进,十九世纪末,悲剧观念体系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人生生存困境的反思,对生存价值的怀疑与否定。怀疑,否定,异化渐变为当时悲剧意识的主题。约瑟夫·康拉德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其小说创作体现了西方现代悲剧发展中最为鲜明的特点。身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素来以独特的喜剧幽默风格著称,特别是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之下,老舍学会运用悲剧意识这枚利器,透过儒雅的文字来表达对所处社会的深深感悟,把对悲剧性人生以及社会的感悟刻画在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世界里。赋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色彩是康拉德和老舍分别在《黑暗的心》和《骆驼祥子》中不容忽视的一个主题。康拉德的悲剧意识体系分为文明的没落和人性的反思两部分,通过对自我的孤独感及世界的荒诞的描述来进一步深化现代人的生存悲剧主题----异化;老舍的悲剧意识体系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反映的是与现实人生和现实社会相矛盾的时代主题;另一部分是基于作者本人独特的生活背景和体验,对作品当中普通市民的悲剧形态,以及具有悲剧性的社会人生如何归位的审慎性思考,通过对不同主题人生的悲剧性刻画,来拷问世人,在人生之路上该何去何从?尽管康拉德和老舍在人生轨迹上没有任何的交集,但是老舍与康拉德在冥冥之中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论文先从分析康拉德和老舍的悲剧意识成因入手,深挖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所在。透过分析康拉德和老舍之间的联系:康拉德对老舍的影响;老舍对康拉德的吸收与创新,让我们深知正是因为相似的童年遭遇,造就了他们相似的写作心理。接着分析两位大师在作品中的具有深层次的悲剧主题:关于理想的幻灭,关于人性的扭曲,关于人生的虚无。让我们对人类的悲剧处境做最深刻的反思,表达出对文明陷落的优思,对人性泯灭的哀叹。最后通过分析作品中独特的艺术手法:象征和暗示以及独特的景物描写是如何深化作品主题的,让我们在深受文学熏陶之际,一步一步逐渐走进大师的灵魂深处,康拉德和老舍虽然生活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但都有一颗悲悯的心灵,一双锐利的眼睛,去发现社会中隐藏的东西,让我们在安逸的幸福生活面前也时刻不忘提醒自己遵从善良的内心,迈向光明的未来。
【关键词】:康拉德 老舍 《黑暗的心》 《骆驼祥子》 悲剧意识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106.4-0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3
  • 第一章 康拉德与老舍悲剧意识的成因13-19
  • 第一节 悲戚的苦难人生13-15
  • 第二节 人物悲剧的根源15-19
  • 第二章 康拉德与老舍小说的悲剧主题19-25
  • 第一节 理想的幻灭19-21
  • 第二节 “进步与文明”的谎言21-23
  • 第三节 人性的扭曲,生命的覆灭23-25
  • 第三章 对人类悲剧处境的反思25-29
  • 第一节 文明陷落忧思录25-27
  • 第二节 人性泯灭的哀叹27-29
  • 第四章 独特的艺术手法29-36
  • 第一节 象征艺术29-31
  • 第二节 暗示手法31-33
  • 第三节 景物描写33-36
  • 结语36-38
  • 参考文献38-41
  • 致谢41-4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2-4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燕;康拉德:“危险就在欧洲”[J];文艺争鸣;2004年06期

2 范丽萍;;青春的赞歌——谈康拉德的小说《青春》[J];语文知识;2007年04期

3 胡强;;康拉德研究在中国[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朱洪祥;;自我的成长 叙述的政治——全球化语境下的康拉德政治思想研究[J];名作欣赏;2009年29期

5 黄新辉;魏琼;;蛮荒与文明的较量——评康拉德的小说《进步前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谌华玉;;论康拉德小说的孤独主题:以《进步前哨》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7 胡壮麟;谈康拉德的《黑暗的内心深处》[J];国外文学;1984年04期

8 ;跟随着康拉德去漂洋过海[J];文化译丛;1985年02期

9 高继海;康拉德人格与作品的二重性[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10 理查德·科尔;朱建迅;;康拉德的写作方式[J];文化译丛;199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倩;;谈康拉德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选择[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吴泽霖;;苏联东方学家康拉德对东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比较研究[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宁一中;康拉德与剑桥大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潘小松;童年的约瑟夫·康拉德[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记者 云也退;人类学家里的康拉德[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尤莼洁 孔令君;“一个人的交响乐团”现真身[N];解放日报;2010年

5 孙喜庭 实习生 侯颖 本报记者 李兵;德国老专家情系中国企业[N];锦州日报;2006年

6 章乐天;西方的目光,内观东方的心灵[N];经济观察报;2014年

7 陈侗;海洋中的文学[N];文汇报;2001年

8 云也退;他们憎恶生活[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9 刘蔚;惊涛骇浪中的百味人生[N];文汇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美萍;康拉德与浪漫主义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5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6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坚;康拉德小说的道德主题与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文军;自我、他者、世界[D];山东大学;2011年

9 邓颖玲;康拉德小说的空间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秀杰;康拉德小说的陌生化诗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露苹;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病态书写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李雪娇;康拉德非洲题材小说的文化身份建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宋宗伟;康拉德丛林小说中的救赎主题[D];延安大学;2015年

4 赵冠男;文明冲突中的道德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范敬敬;康拉德与老舍悲剧意识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周华;康拉德小说的精神家园探究[D];江南大学;2009年

7 单晓云;试论康拉德的文化身份与其小说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洪永娟;[D];浙江大学;2004年

9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10 叶丽玲;论康拉德的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15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015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a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