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中美二战诗歌差异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2 06:25

  本文关键词:中美二战诗歌差异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二战中美战争诗 差异性 群体趋向 个人主义 为战争服务 自我之歌


【摘要】:中国和美国同属于反法西斯阵营之中,在这期间,中美两国战争诗歌繁盛于二者的文学领域中。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而后力图探索两者诗歌差异的原因所在,希望能够为学界做出新的尝试。首先概述中美两国二战期间战争诗歌的研究现状,并且对本论文的研究创新点和方法进行概述。其次对中美两国的战争诗歌内容进行探讨,对二者之间的内容差异相互比较,发现中国诗歌内容大多表现的是热血从容、为义献身以及同声共唱的内容;美国诗歌内容大多数则表现为反感厌战、抒发对于生命的思考和自我言说。而后同样以诗歌蓝本为基础,主要讨论中美战争诗歌书写方式的不同,中国战争诗歌大多偏重描写宏大的场面,喜好群体描绘以及在形式上多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进行诗歌书写;美国战争诗歌则偏重细致地描写,喜好个体表达以及注重意象营造。之后针对第一、第二部分的不同分析原因,分别从中美两国的文化传统所偏重的群体趋向与个人主义,以及文学传统在战时显现的“为战争服务”和“自我之歌”,还有战时两国诗人对于家国以及人性的思考,从而论述上文二战中美诗歌诸多相异性的因素。最后对两国战争诗歌进行反思,对中国战争诗歌的时代性以及艺术性的问题进行思考,肯定在战乱年代中国战争诗歌的意义;肯定美国诗歌的艺术性以及美国诗歌带给世人不同的声音。中美两国的战争诗歌为世界战争文学带去了新的色彩。
【关键词】:二战中美战争诗 差异性 群体趋向 个人主义 为战争服务 自我之歌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106.2-0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9
  • 绪论9-14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9-13
  •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13-14
  • 一 战争在中美诗歌里的呈现14-24
  • (一)热血从戎与反感厌战14-17
  • (二)为义献身与生命之思17-20
  • (三)同声共唱与自我言说20-24
  • 二 中美诗人的战争书写策略24-33
  • (一)宏大场面与细致描写24-27
  • (二)群体描绘与个体表达27-30
  • (三)直抒胸臆与意象营造30-33
  • 三 民族间诗歌差异性溯源33-53
  • (一)群体趋向与个人主义33-40
  • (二)“为战争服务”与“自我之歌”40-47
  • (三)家国生死忧患与自由人性反思47-53
  • 四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汤琛;;黄礼孩诗歌论[J];创作与评论;2011年06期

2 田永元;;中国的诗歌应该有一次蜕变中的阵痛[J];艺术广角;1998年02期

3 粥样;世宾;;诗歌之树常青——茂名“广东诗歌创作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作品;2005年01期

4 王志祥;;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在北戴河召开[J];诗刊;2010年17期

5 草八斤;;我的诗歌营生[J];星星诗刊;2012年10期

6 ;中国·星星诗歌讲习所2013年招收诗歌研修学员启事[J];星星(上旬刊);2013年07期

7 李丹;先秦到六朝诗歌理论发展轨迹之勾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盛翠菊;试论蒲风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邢海珍;栖居于诗意中的歌者──王立宪诗歌论[J];文艺评论;2001年06期

10 邹建军;大学生诗歌与高校诗歌教育[J];江汉论坛;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成;;献给处于诗的年华的青年朋友——读《诗歌的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2 刘士杰;;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冕;孙绍振;徐敬亚;;诗歌的现在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2)[C];2012年

4 徐俊国;林喜杰;;诗歌只对“心灵的发生”做出反应——徐俊国、林喜杰访谈录[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立群;;“深秋有如初春”——论屠岸90年代以来的诗歌[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保初;;文学爱好者的益友——评介《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7 张颐武;;谈《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8 刘玮;;诗歌殿堂的朝圣者——与屠岸谈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于永森;;梦幻乡土世界里的“水晶球”——论徐俊国诗歌的精神“缺场”[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于坚;;温故知新——在北京与日本诗人对话有感[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树伟;翻译帮我找到自己诗歌声音[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记者 刘守序;历史的期待 时代的呼唤[N];金融时报;2011年

3 高昌;迎着诗歌的海浪 乘着白鹭的翅膀[N];光明日报;2011年

4 林涛;浅谈公安诗歌的困境及语言创新(上)[N];人民公安报;2011年

5 杨梓;让诗歌不再“自言自语”[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莱笙;诗歌的现在与未来[N];文学报;2012年

7 本刊特约撰稿 符力;一个诗歌意义的海岛[N];海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袁媛;一场高规格的诗歌艺术盛会[N];绵阳日报;2014年

9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10 盖兆泉;诗歌在书外的新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延文;世纪之交的诗歌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孔妮妮;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静;元好问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林喜杰;群体性解读与想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于海鹰;查慎行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D];苏州大学;1999年

10 黄雪敏;创造社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钊;唐代佛寺文化与诗歌的传播[D];河北大学;2015年

2 李荣霞;许名扬诗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蔡青;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江非诗歌创作论[D];海南大学;2015年

4 王瑞玉;当代叙事性诗歌的话语分析与诗性构建[D];山东大学;2015年

5 江泉;复古与探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丽丽;东晋南北朝僧士合流背景下诗歌的发展[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7 王小芳;黄宗羲诗歌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8 殷丽萍;杨万里诗歌接受史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周恩宏;诗歌符号学视阈下的木心诗歌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吴犁珠;新世纪以来的福建诗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17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017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a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