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吉荣喜作品《猪的报应》中的“家猪”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14:25
本文关键词:又吉荣喜作品《猪的报应》中的“家猪”形象研究
【摘要】:翻阅日本文学或日本文学史的相关专著、教科书即可发现,有关“冲绳文学”的表述寥寥无几。从《冲绳文学选——来自日本文学边缘的发问》(『冲耦文学送一日本文学④工夕岁力、岛④髑¨』)一书的副标题中不难看出,冲绳文学被定位为“日本文学的边缘”。然而,冲绳文学也并非名不见经传。因为冲绳文学不仅4次摘得日本纯文学最高奖——芥川龙之介奖(简称芥川奖)的桂冠,还曾多次获得川端康成文学奖、“昴”文学奖、九州艺术祭文学奖等众多奖项,开始在日本主流文坛展现其影响力。本论文将在简要介绍冲绳文学整体情况的基础上,聚焦冲绳第三位芥川奖得主又吉荣喜及其芥川奖获奖作品《豚④赧I,、》(暂译《猪的报应》)。这篇小说发表于1995年十一月号的日本文学杂志《文学界》上,并一举夺得该年度第114届芥川奖。1999年,该小说被著名导演崔洋一改编为同名电影上映后,获得第52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提名,同时夺得堂吉诃德奖。2006年和2008年,该小说又先后被译为中文、意大利语等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展现着它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作为冲绳文学的代表性作品,《猪的报应》一反冲绳文学一贯的战争、基地、美国大兵、混血儿等主题,通过对冲绳固有传统文化的再次探索和挖掘,展现了冲绳本土的风俗人情。又吉荣喜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出现了动物形象,如羊、家猪、野猪、牛等。笔者认为,又吉通过自己的笔触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动物世界,而这也形成了又吉文学的一大特色。然而,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不仅有关《猪的报应》这部作品本身的研究屈指可数,而且对在作品中起重要作用的“家猪”这一形象的研究也少之又少。在众多动物中,又吉为什么偏偏选择“家猪”这一形象、“家猪”究竟因何种原因而被视为冲绳土著文化的象征、在冲绳文化和这篇小说中“家猪’’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在冲绳文学的框架下,加入对冲绳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以冲绳的代表性动物“家猪”为切入点,探讨其在冲绳文化中的定位和在《猪的报应》中的性质及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究冲绳文化背景下家猪、人、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主要由序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在序论中,通过整理先行研究的成果和问题点,阐述笔者的问题意识及研究意义。正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通过对“家猪”在冲绳文化中定位的考察,分析了“家猪”的土著性和在冲绳人精神世界中的特殊性。据相关资料记载,日本自古以来就颁布了肉食禁止令,视猪肉等肉食为不洁之物,因此日本本土养猪和食用猪肉的习惯直至明治时代才得以普及。与以鱼类料理为基础的日本本土相反,冲绳并没有形成食肉禁忌,且因琉球王国曾奖励养猪,所以冲绳人对家猪有着特别的依赖性,这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体现在冲绳人的精神方面,如视其为辟邪之物及神和祖先的贡品等,还有猪神和招灾的猪妖传说。可见家猪在冲绳文化中的多义性。第二章通过提取《猪的报应》中的“家猪”形象,分析了“家猪”在文本中的性质和作用。小说中拥有性形象的家猪不仅是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也是冲绳人内心的揭露者,它的神圣性和危害性与其在冲绳文化中的多义性相呼应。第三章通过分析小说中家猪、人、神三者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冲绳人和神的关系及家猪在两者间的作用。冲绳的神和人关系平等,家猪不仅代替“幽他”(冲绳的巫女)成为连接人和神的媒介,作为人与人关系的润滑剂,也是连接文本中三个女人和神之岛、正吉和故乡、人和自身内在、他人和自己、过去和现在、彼岸和此岸的桥梁。结论部分在总结正文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今后的研究课题。不论是在冲绳文化还是在《猪的报应》中,“家猪”都以某种形式融入了冲绳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展现着不可替代的存在感。但另一方面,家猪和人的关系并非是单一的、成不变的。笔者认为,从主人公正吉和三个女人的关系、小说题目翻译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或许会带来全新的解读视角,而这也将成为今后的研究课题。本文的独特和创新之处在于聚焦冲绳土著文化的象征——“家猪”,从“家猪、人、神”关系的崭新视角出发,在对文本进行细腻解读的同时,加入了对冲绳社会文化的考察视角,通过对《猪的报应》的细读,更好地把握被定位为“日本文学的边缘”的冲绳文学。
【关键词】:冲绳文学 又吉荣喜 猪的报应 神 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313.074
【目录】:
- ,
本文编号:1031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03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