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红字》中两性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红字》中两性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发展到第三阶段的产物,由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结合而来。该理论认为女性和自然比男性和自然有更为密切的联系,也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而在父权社会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剥削压迫均来自同一个根源,即父权中心。因此必须把女性运动与生态保护运动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源上消除一切不平等的现象。该理论应用于文学领域的分析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从此,对于文学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采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对纳桑尼尔·霍桑的著名作品《红字》进行解读。根据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要义,选取文本中展现的父权社会中男女两性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两个平行关系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在文本设定的清教社会里,作者生活的年代甚至是在延续至今的社会里仍然存在的剥削、压迫等不平等两性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了女性和自然在父权社会里的边缘化地位,同时探讨了如何重建这两个平行关系其中的平衡与和谐。在分析两性关系阶段,本文列举作品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及其女儿珠儿为代表人物,分析其与白兰的丈夫、情人以及其他男性角色的关系,主要从他们之间的直接冲突或间接冲突场景中的语言和肢体接触着手。而在分析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阶段,则用海斯特·白兰,珠儿,罗杰·齐林沃斯为代表,分别探讨了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阶段的分析中,论文作者的重点放在了霍桑对人类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所选取的代表人物在这两个不同的环境之下的生存表现。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两点。尽管霍桑不是女权主义者或者超验主义者,但是作为一个生长在清教徒家庭,却受着女权主义思想以及超验主义深入影响的作家,对于处在边缘化地位的女性和被剥削的自然是怀有深切同情的,但是他的思想依然还有局限性和矛盾之处。同时,整个研究亦证明了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即女性与自然被压迫、被剥削的根源都是父权中心论,要根除这一伴随人类历史的现象必须将生态运动和女权运动二者结合。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索宇环;再论《红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李世强;论《红字》中的道德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李艳梅;红字A更红了——试论小说《红字》女主人公的人格力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李卫荣;《红字》中的宿命论[J];安阳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夏弦;《红字》的神秘色彩[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辛珏如,何海伦;救赎还是幻灭——试比较《红字》和《安娜·卡列尼娜》[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李志岭;《红字》的图式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袁琼;也谈翻译中的"信、达、雅"——评《红字》的两种译本[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苑望;《红字》思想内容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蒙雪琴;论《红字》的矛盾艺术手法[J];青年探索;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阙诗涛;;《红字》前言创作的真实目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湘齐;;《红字》:冲突的悲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吴萍;;典雅流畅 神形兼俱——评析译林版《红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黄伟珍;;《红字》——人性与社会性之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福明;;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红字》[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戴本刚;《红字》:一个遥远而忧伤的乡梦[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不食人间烟火的传奇[N];文学报;2003年
3 祝朝伟;居然有这样翻译的“红字”[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洁;目的论视角下《红字》翻译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程驰;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红字》中两性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赵静茹;花园和森林—《红字》中荒野意象的生态解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6年
4 冯莉;《红字》人物的文化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肖海霞;《红字》中前景化语言特征的文体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6 杨美玲;关联理论视角下《红字》中“A”的解读[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李燕;《红字》小说版与电影版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8 叶逸潇;《红字》的污名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龚超;无尽的《红字》[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亓志梅;《红字》中的多重空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07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0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