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中的模糊性
发布时间:2017-12-26 12:07
本文关键词:《最蓝的眼睛》中的模糊性 出处:《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作为莫里森登入文坛的处女作及实验品,发表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当时并未取得读者的广泛关注,直到她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以后,该小说的文学评注及批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大部分批评家关注于《最蓝的眼睛》中的种族、性别、身份认同、创伤、焦虑等方面,少数评论家注意到该小说中充斥的模糊性,但是他们都致力于分析该小说的语义,句法层面的模糊性,很少论及作品主题上的模糊性。本文分析《最蓝的眼睛》中主题上的模糊性,认为模糊性是导致了黑人堕落的主要原因。首先,引文部分重点对模糊性进行了定义,并简述了其历史发展史,并扼要地说明了本文的研究重点和意义。论文第一章对该小说中混血人物的模糊性及单一种族人物的模糊性进行了分析,借鉴霍米·巴巴的“无家感”和“模仿”等观点,以及凯伦·霍妮的性格神经症理论,指出种族模糊性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对单一种族---黑人来说,使得他们找不到自我。论文的第二章重心转移到伦理的模糊性,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探讨了家庭伦理的模糊性以及人际交际伦理的模糊性,发现由于种族模糊性的消极影响,人们的伦理道德也出现了模糊性,使得人与人的整个关系,例如家庭关系,人际交际关系,都出现问题,造成伦理道德找不到实现的方向。最后,本论文试图分析叙事上的模糊性,来说明莫里森故意使用模糊的叙事手法,来凸显出模糊性主题,表现黑人无法清晰确立身份的困境。本章依据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分别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两个侧面来分析模糊性。分析表明:模糊性是黑人堕落与毁灭的重要原因,这种模糊性导致黑人个体找不到自我,黑人集体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莫里森为了凸显出这一主题,故意使该小说的叙事上也充满模糊性,不仅为了唤起广大读者的注意,也为了表现黑人因为模糊性而造成的身份困境。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陆耀东;;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几个问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1337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37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