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天使,望故乡》叙事结构和悲剧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0 08:19

  本文关键词:《天使,望故乡》叙事结构和悲剧主题研究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天使 望故乡》 格雷马斯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悲剧主题


【摘要】:托马斯·克莱顿·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1900-1938),美国文学史上最独特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短暂而辉煌。在不满三十岁时,就凭借一部自传体小说《天使,望故乡》声名鹊起,跻身于最受欢迎的美国小说家之列,被赞为第一流的文学新秀。沃尔夫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使他在生前身后都遭到了文学批评界的非议。作为自传体式的成长小说式的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作品里面饱含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经验。论文从小说的文本出发,利用格雷马斯叙事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小说的表层话语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分析、解读,研究小说内部所蕴含的深层意蕴。论文共有七部分:绪论作为开篇,是对沃尔夫的简单介绍;第一章是对小说国内外研究和论文理论基础的总结介绍;第二章是利用格雷马斯行动元范畴对小说人物行动和品质的分析,明晰小说人物在叙事过程中的角色功能与生存状态;第三章是对小说所具有的"追寻"结构进行分析,探索小说人物的行为模式;第四章分析小说的深层结构,运用"二元对立"思维和"符号学矩阵"模式挖掘小说内部所蕴含的思想;第五章分析小说叙事结构,对小说悲剧主题的生成及其悲剧性进行研究,洞悉小说所蕴含的个人与集体、时代与文化的悲剧性;最后一章是总结,对小说主人公及其家人的追寻进行全面的描述,进一步深化小说的叙事结构与悲剧主题。借助于格雷马斯的叙事学理论,从小说文本的表层结构出发,可以发现《天使,望故乡》小说内部有着一条鲜明的叙事线索,即"追寻"式的结构。这种追寻不仅仅是主人公个人主义英雄式的寻找,而是以主人公尤金一家为代表的集体式"追寻",探索人生意义与真谛。但是,追寻的无果与追寻道路上的孤独失落感使得小说带有浓厚的悲剧性。而且,小说以家庭为叙事单元,这就扩大了小说的叙事广度,加深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利用深层结构分析,可以看到,小说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构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对立,逃离与追寻都未能打破现实的困境。寻找精神"故乡"的无望、逃离自身失落与孤独的失败都暗示出小说所追寻理想世界愿望的破灭,揭示出小说所蕴含的悲剧性。同时,作为自传体小说,作者自身的经历也在小说中显现,作者自身感受的现实也出现在小说中,小说的意义扩散到整个现实社会,突破了小说文本内部的封闭性而具有现实意义。对小说进行叙事结构和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叙事结构和主题思想。尽管小说自身抒情性与写实性之间不协调,但是利用格雷马斯叙事理论所提供的新的视角和思路,我们可以看到小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来苏;望故乡[J];外国文学;1980年06期

2 木子;回望故乡[J];山东农业;1996年02期

3 范若思;;遥望故乡[J];中国公路;1999年05期

4 马志刚;;在城市回望故乡(组诗)[J];诗刊;2007年07期

5 张振龙;;遥望故乡水[J];岁月;2008年01期

6 谷禾;;望故乡[J];诗刊;2008年08期

7 傅泽刚;;回望故乡[J];人民文学;2008年07期

8 赵凌云;;透过车窗望故乡[J];词刊;2008年11期

9 杜志峰;;望故乡(组诗)[J];诗选刊(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付云青;;遥望故乡[J];校园歌声;200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梦娴;从筝曲《望故乡》看戏曲音乐元素在筝乐艺术中的运用[D];中国音乐学院;2016年

2 唐佳欢;创伤理论视角下的《天使望故乡》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3 徐丽娜;《天使,望故乡》中尤金的主体间性式成长[D];山东大学;2016年

4 冯佳;接受美学视阈下《天使,望故乡》的汉译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5 白清才;《天使,望故乡》叙事结构和悲剧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6 严文珍;《天使,,望故乡》中的对话缺失和失衡的人际关系[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孟漪;解析《天使,望故乡》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引导性人物形象[D];吉林大学;2009年

8 王芸;从理想主义到实用主义:论《天使,望故乡》及其续篇的主人公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晶然;论《天使,望故乡》中的追寻主题[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闫文芳;《天使,望故乡》:尤金的成长和恋母情结[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54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54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9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